······
滨田城沿岸30里,宇和一群军官在船长室瞭望着远处的岸边倭寇兵营,思考着对敌之策。这时旁边传来熟悉的脚步声,宇回头一瞧,原来是朝廷三部之长(因为工商农被单独划为一部)唐国方走上前来。
“陛下!”唐国方很恭敬地拘礼道。
宇挥手让他免礼,指着岸上的军营问道:“有劳唐部长,介绍一下石见国各种情况了!”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本人分内之事!”唐国方很谦虚地点了点头,走到栏杆前,背对大海道:“石见国地贫民稀,兵少将寡。最多能动员上万士兵就算不错了,这其中三分之1还是流浪武士,缺乏训练!”
“这流浪武士是什么士兵,征调的农夫吗?”军官们听到这个新名词不禁很好奇地问道。
唐国方摇摇头,笑了笑道:“武士是日本特有的一群团体,他们整天佩刀不做农活,因为一旦做了农活就变成了农夫,不再拥有姓名。所以他们生活也很清苦,经常流浪挨饿。官府在打仗的时候会征用这些武士充入军队,不过这些人个个都是亡命徒,平时沁淫剑术日久,肉搏技术十分强悍。”
在后世时,宇对这些东西了解的十分清楚,自然见怪不怪了,于是问到了对方何人领兵。
“石见国实权跟跌,现在掌权的是一个叫伊东兵卫的人,领兵大将则是他的心腹北条熙贵。另外敌人应该还有一支小型水军,有几十艘小型战舰,而且年久失修,平时就干干缉盗的工作。不过探子一直没查到他们的行踪。”
听完唐国方的分析,军官们又综合地形和敌军数量在一边的沙盘上模拟出双方的对峙现状。一会儿后,一副精细的立体图像展现在了宇的面前,唐国方看着沙盘上双方军队的标示和精细的地形,也不由得啧啧称奇。
“好,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讲出来,唐国辉负责记录主持。”宇笑着说完走到一边,拿起一本书,装作轻松地默默看到。
战前会议经过半个小时的思考和整理,参谋军官按照战场布局进行着各种推演。
“陛下,我军天时地利人和都占齐了,进行这种推演还有意义么?”唐国方看着侄子唐国辉和一群军官在沙盘上严肃认真地进行着推演,记录各种可能遇到的情况和对策,很不解的问道。
宇呵呵一笑道:“唐部长是不是怀疑朕胆小了?”
唐国方赶紧鞠躬道:“不敢,陛下英明神武,面对数万鞑子骑兵,上千艘战舰都能来去自如,轻松应对,怎么会害怕区区几千倭寇!”
“嗯,唐部长不用辩解,确实胜仗打多了,朕胆子也越来越小了。原来和蒙古鞑子作战,数战皆胜,那是因为敌人不了解朕和朕开发出来的新式武器。再说一人的力量再大也不能改天换地,团体的力量才是最终获胜的保障。”说完,宇又拿起放在一边的书饶有兴趣的读了起来。
此时最后一次推演完毕,唐国辉拿着报告走到了宇的身边讲到:“陛下,经过参谋部的分析个推演,都认为敌方想胜只有两个办法。”
“嗯,说说看!”宇点点有,示意部下继续。
“其一,化整为零,深入乡村,依托荒山和我军周旋。靠地利优势和煽动百姓长期抵抗,积小胜为大胜,最终使我军知难而退。其二,集全国之力拼死一战。此时敌军放弃坚固城池,屯军沿岸,还有他们的水师始终未见踪影,大家都认为敌人很可能效仿三国火烧赤壁的计策袭击我水军。综合大家的观点和唐部长的情报分析,其一的可能性太小。其二的可能性反而比较大。原因有三:一,敌国百姓地位低下,没有国家意识,长期的贫困和战争让他们对战争早已厌烦。二,银矿是导致这次战争的直接原因,如果敌人选择第一条战略方针,等于直接放弃银矿。三从对方将领的排兵布阵来看,十分符合第二条作战方法。”唐国辉讲到第二条的时候把握不是很大,所以有点理不直气不壮的感觉。
宇靠在椅子上沉思了,觉得很有道理,问道:“对这两条你们拿出了对策么?”
“校长,我个人有个想法可以提出来吗?”唐国辉一副有口难言地问道宇。
“有话就说,朕的规矩你又不是不知道!”宇有点讨厌这些繁文缛节了,老是请示过来过去,时间全部耗在上面了。
“是。参谋部准备了一套方案。一套方案的内容是:一,扶立一个傀儡倭寇担任石见国的大名。二,在一切敢于抵抗我军山村,乡间实行屠村。三对给与我军帮助的人,着重奖励和优惠的政策。四,建立本地人的傀儡自卫队,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