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她

繁体版 简体版
进入她 > 剧透历史:从大明朱元璋崩溃开始 > 第18章 朱棣,中国历史第一个,也是唯一成功造反的藩王

第18章 朱棣,中国历史第一个,也是唯一成功造反的藩王

大唐,唐太宗李世民时空。

李世民看完这段光幕,心里已经对建文去向有了见解。

但是,李世民并没有说出自己的见解。

李世民反而想借此,来考究一下自己的太子李承乾。

于是,他问太子李承乾:

“承乾,你也看到光幕所说,你认为这个朱允炆,到底死没死。”

李承乾沉吟片刻,说出了自己对于此事的见解:

“父皇,儿臣认为,这个大明建文帝朱允炆,应该是死了。”

李世民:“哦,何以见得,光幕上可是写着他下落不明啊,你为何笃定他死了呢?”

“回父皇,儿臣认为,这朱棣不是朱允炆这般幼稚无能的人,怎么可能让朱允炆下落不明呢?”

“儿臣倾向认为,朱棣定然秘密派人杀了朱允炆,然后再对外宣传朱允炆下落不明。”

李世民:“是吗?如果按照你所说,那为什么朱棣要杀了朱允炆,还要对外宣传朱允炆下落不明呢?”

“儿臣认为道理也很简单,就是朱允炆必须死,但不能让天下人知道,朱允炆是死在朱棣手上。”

“因为,这朱棣虽然实际是谋反,但打的旗号是清君侧。”

“因此,朱棣可以处死任何一个建文臣子,但唯独没有任何名义,可以明面杀掉朱允炆。”

李世民:“继续说下去。”

“既然朱棣想要继位,那建文帝朱允炆就必须死,但问题朱棣又不能在明面处死朱允炆。”

“所以,方法最后只剩下暗杀朱允炆。”

李世民:“那最后呢,既然你认为朱棣要杀了朱允炆,那为什么还要对外宣传朱允炆下落不明呢?”

“儿臣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传出建文帝朱允炆的死讯。”

“因为不管朱允炆是不是朱棣杀的,你一个藩王清君侧清到最后,皇帝却死了?”

“所以最好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一口咬定朱允炆失踪了。”

“不管朱允炆是自杀,还是被朱棣杀了,一口咬定朱允炆就是失踪了。”

“反正,朱棣绝对不能承认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死了。”

“至于第二个原因嘛,自然是钓鱼,朱棣可以凭借此事,顺手去布了一个局儿。”

李世民:“钓鱼?”

“是的,钓出那些藏在暗处,反对朱棣的人。”

“儿臣认为,朱棣凭借武力强行取得了明朝的江山,但实际上底下暗流涌动。”

“反对朱棣的人,那时一定也非常多,同样在等待时机躲在暗处,给予朱棣致命一击。”

“所以这个时候,朱棣更需要一个线头,去给予那些不服他的人一种幻想。”

“而所谓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炆,就是最好的线头。”

......

......

【朱棣进入南京之后,翰林院编修杨荣迎于马首。】

【杨荣说:“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点醒朱棣。】

【次日(建文四年六月十四)起,诸王及文武群臣多次上表劝进,朱棣不允。】

【数日后(六月十七),朱棣谒孝陵,并于当日即皇帝位,是为明太宗(后改为明成祖)。】

【朱棣不承认建文年号,七月初一(一说六月十八),将建文元、二、三、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次年改为永乐元年。】

【凡建文年间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如靖难初期因离间被贬的江阴侯吴高被再次起用,守大同);】

【建文年间的各项改革一律取消;】

【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

【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规定也被废除,如建文二年(1400年)下令减轻洪武年间浙西一带的极重的田赋,至此又变重。】

.......

大明,洪武帝朱元璋时空。

对于光幕上说,未来的老四把凡建文年间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

老朱颇为认同。

老朱微微颔首说:“不错,还懂点权谋,知道拉拢分化一些人。”

.......

西汉,汉景帝刘启时空。

汉景帝想以此来考究一下自己的太子刘彻。(汉武帝--刘彻)

皇帝统治之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