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她

繁体版 简体版
进入她 > 想当个闲散国公爷,非逼我起兵啊 > 第十四章 圣旨到,满城惊

第十四章 圣旨到,满城惊

大雪夜,王璋已经带着满腔的思绪与周公同游。

马尚书在连夜求见陛下未果后惊惧回府,竟是发起了高烧。

时间来到了第二日,整个尚书府里一片死寂沉沉。

与之相比的是,天街上,早有宣旨的太监一早便敲锣打鼓地进了镇国公府大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镇国公王辉,忠君体国,战功赫赫,威震四方,然壮年而薨,朕闻之惊痛万分,

其子王璋,俊秀笃学,颖才具备,今册封王辉之子,王璋为镇国公,望尔承父遗志,再立战功,保卫朝纲。”

“钦此!”

“臣王璋,拜谢皇恩。”王璋站着就把旨接了。

来宣旨的太监正是张忠一堆干儿子里的其中一个,名为冯莫,戴着一顶大貂帽,正谄媚无比地看着眼前的新晋镇国公,满脸堆着笑道:“这么年轻的国公爷,本朝来还是独一份,在下向镇国公贺喜了。”

王璋拿出早已准备好了赏银,递了过去,笑道:“上差这趟辛苦了,小小谢礼不成敬意。”

那冯公公捏了一下沉甸甸的封银,一脸笑意更浓,仿佛今日受封之人是他自己。

王璋又与他寒暄了几句,这宣旨太监才依依不舍的离去。

待太监离去,整条天街,乃至整个京师,像是炸了锅一样。

天街上好多勋贵人家便纷纷派人前来道贺,这批人家不是位列三公,就是有勋爵傍身。

第二茬,则是住在地街的京城官员,更是亲自来到国公府中道贺。

就连马尚书家也不例外,不过马定邦未能亲临,而是派自己的大儿子马如龙前来,跟在他旁边的,还有装作管家模样打扮的李怀仁,显然是前来打探消息来了。

京师的百姓们也涌上街头,议论纷纷,天桥下说书的张老汉,春花楼的龟公小栓子,樊楼的跑堂王小二,还有梨园的武生孟德天,更是不留余力的将昨晚国公爷斗诗的事迹,或编成故事,或编成戏文,添油加醋地将王璋是如何的惊才绝艳大肆宣扬一番。

京师的百姓们这才知道,京城第一纨绔王璋,早前原来一直是卧薪尝胆,更有人将他的诗文造成了册,命名为《诗仙集》,大肆售卖。

处于舆论漩涡的王璋,正在自家府中送来送往,这时,外面突然来了两拨人马,人人皆是雍容华贵,就连随从都穿着厚厚棉衣。

两拨人各出了一个小厮送上了拜帖。

王璋接过一看,一封拜帖上写着大启唐王,另一封拜帖上,赫然写着大启太子,这才神情凝重起来。

大启太子梁天乾,乃皇帝与已故皇后所生,又是长子,这世界也奉行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朝中多有传言太子就是未来板上钉钉的九五之尊,最大的支持者便是当朝首辅,内阁大学士李若嵩。

大启唐王梁地坤,乃皇帝与高贵妃所生,排行老二,去年太子因言语激怒皇帝,所以让这唐王行监国之权,所以今年来朝臣的口风也有一部分倒向了二皇子,其中支持最甚者为当朝次辅,内阁大学士高京。

两兄弟只相差一岁,皆是束发之年。

启国的朝堂有意思便在这里,皇帝不上朝,偏又留两个儿子明争暗斗。

众宾客也看到了这两封拜帖,一些人已经隐隐有了告辞之意,留下的那些,便是所谓的“太子党”和“唐王党”了。

王璋看着两拨剑拔弩张的人马,一时也头痛起来,自己只想当个不粘锅,任外面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可两拨人马都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主,谁也不肯相让,还是沈幼微亲自出面,只说国公府今日待客繁忙,等得了空再去登门拜谢,他们这才作罢。

王璋不知太子与唐王深浅,等众并宾客离去,才找着空当向母亲询问两方人在朝堂的底细。

沈幼微告诫儿子,历年来太子党与唐王党两党相争,愈演愈烈,其中牵扯,不是一时半会可以说得清楚,最好两方都不去,若是必须要去,则要先去皇帝那里,再行去太子东宫,其次是唐王那里。

王璋心知历来皇帝最不喜党争,此时又牵扯争储,便存了两不参与的心思,笑道:“娘,孩儿蠢笨,是最讨厌这些弯弯绕绕了,所以,我就两边都不顾就好了。”

沈幼微知道儿子心思,略显疲态的美目中又生出一丝担忧之意,郑重其事地说道:“璋儿,为娘的怎么又不懂你的心思,身在其中谁也不能独善其身,不过有一点,娘要告诉你,咱王家的底气,不在朝堂,是在军中。”

“你父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