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她

繁体版 简体版
进入她 > 聊斋故事会 > 第24章 天马山的传说

第24章 天马山的传说

然窜出,想要给天马一个措手不及。可它哪是天马的对手,几次偷袭都被天马轻易化解。这一次次的挑衅彻底惹恼了天马,它怒不可遏,瞅准一次机会,猛地冲上前去,一口叼起白虎,然后用力一扬头,将白虎远远地甩到了洋河西岸。

白虎摔在地上,疼得龇牙咧嘴,心中满是怨恨。它虽不敢再轻易上前挑战,但却整日面对着天马山,虎视眈眈,不肯离去。久而久之,这白虎竟化成了一座山峰,永远地守在了那里。从此,神马便在这山中住了下来。因为山中确实有这匹神奇的神马,所以这座山便被人们以“天马”命名。

关于天马山的来历,还有另一个动人的传说,这传说与山下的战马王村紧紧地绑在了一起。战马王村坐落在天马山下,是全国为数不多以动物为名的村庄。“战马王”,寓意着战马中的王者,而这王者,便是那名扬中外的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坐骑——枣红马“千里驹”。

相传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时候,当地老百姓感佩戚继光的英勇事迹,为了表达对他的支持与敬意,特意送给他一匹名叫“千里驹”的枣红马。这匹马生得威风凛凛,毛色如血般鲜艳夺目,且天赋异禀,能日行一千,夜行八百。在战场上,它翻山越岭如履平地,跨沟越涧体如清风,仿佛是为了战斗而生。

自那以后,“千里驹”便跟随戚继光南征北战,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在东起山海关西至京西的漫长长城防线上,处处都留下了它矫健的蹄迹。它驮着戚继光巡视营地,督察边备,成为了戚继光不可或缺的得力伙伴。

一年酷暑,烈日炎炎,大地仿佛被烤焦了一般。“千里驹”跟随戚继光一路奔波,行至马头崖下(即如今的天马山下)时,终因长期的劳累过度,身体不堪重负,一病不起。临死前,它强撑着最后一丝力气,面向北方长嘶一声,声音中充满了不舍与眷恋。接着,它缓缓转身,面对戚继光屈前腿跪下,仿佛在向主人告别。随后,它闭上了眼睛,永远地停止了呼吸。

“千里驹”的离去,让戚继光悲痛不己,念它屡经征战,战功赫赫,便将它葬在了半山腰的平台中。

自那以后,当地的百姓常常在深夜见到一道红光从埋葬“千里驹”的地方腾空而起,仿佛是“千里驹”的英魂仍在守护着这片土地。

几年后,鞑靼骑兵又犯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奋起抵抗,经过董家口一战,戚军将士们同仇敌忾,勇猛无比,一举把入侵之敌杀得大败而逃。敌酋长长秃被活捉,他的坐骑受到惊吓,长嘶一声,腾空而去。

后来,这匹白色战马跑到了马头崖下的一个山村(现名战马王),被一个财主牵回了家。这匹战马全身雪白,犹如披着一层银霜,西蹄如月,矫健异常。可自从到了这里,它夜夜溜缰,天明归来时,总是损毛破皮,汗湿淋淋,疲惫不堪。马主人对此很是纳闷,不知道这匹马一夜未归,出去都做了什么。

当晚,那马又脱缰出走,主人心中起疑,便暗中尾随不舍,一首跟到了马头崖半山腰的“神泉”。这“神泉”是戚继光当年饮马的地方,神奇之处在于大旱不涸,严冬不冻,泉水清澈见底,甘甜爽口。

当主人赶到“神泉”时,在朦胧的月色中,忽见一匹枣红马从远处飞腾奔驰而来,气势非凡。两马相见,瞬间视若仇敌,相互撕咬起来。由于白马的银鬃苫背,头缨遮目,在撕咬中吃了败仗,只好狼狈逃回。马主人不知这白马原是敌首所骑,见它吃了败仗,心疼不己,怕它再吃亏,就把白马的头缨和马鬃剪短,心想这样白马一定能取胜。

谁料第二天清早,主人赶到“神泉”一看,顿时大吃一惊,只见那白马己被咬死在地上。殊不知,白马身上那遮目的头缨和苫背的银鬃正是它制胜的法宝。

此时,那匹枣红马正腾龙而飞。枣红马飞到半山腰,只听轰然一声巨响,峭壁竟裂开一条缝,红马一头钻了进去。紧接着又是一声巨响,石缝闭合,长长的马尾却垂在悬崖峭壁之上。

后来,戚继光因积劳成疾到马头崖养病。一天清晨,他信步绕到马头崖北侧,呼吸着山间清新的空气,心情颇为舒畅。就在这时,忽闻一声长嘶,那嘶声酷似曾乘骑多年的“千里驹”。他心中一惊,左右观之,却并无马的踪影。正自纳闷之时,猛抬头,竟看到山腰峭壁处有一枣红马,若隐若现。

返回的路上,戚继光回想“千里驹”赫赫功绩,联想到村民们口口相传的传说,心潮澎湃,难以平静。他呼唤左右,拿来笔砚,在石门左侧饱蘸浓墨,写下“天马山”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气势非凡。从此,人们就将马头崖改名为天马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