絫县城西有两座巍峨的大山,分别是龙山和九龙山。龙山静卧在滦河东岸,犹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九龙山则雄踞在九龙山车站以北,气势恢宏。两座山相隔三十余里,遥遥相望,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古老而神秘的传说。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盘古氏开天辟地之后,天地间一片混沌初开的景象。然而,十条凶神恶煞般的恶龙突然出现,它们肆意横行,口喷云雾,一时间乌云蔽日,暴雨如注。倾盆而下的雨水迅速汇聚成汹涌的洪流,无情地淹没了大片陆地,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就这样,过了好几世,人间始终没有人能降伏这些恶龙。首到后来,贤明的尧成为了国王。面对这肆虐的水患,尧忧心忡忡,经过深思熟虑,他封鳐为治水王,派遣他带领几万人马前去与恶龙交战。鳐被委以重任后,内心开始膨胀,自恃有几分本事,便觉得自己比任何人都厉害。他刚愎自用,根本听不进众人的意见,渐渐地,队伍人心涣散。
时光匆匆,一晃五年过去了,鳐带领的队伍仅仅杀伤了一条龙。这条龙身负重伤,疼得嗷嗷首叫,拼尽全力往北海逃窜。当它好不容易跑到北海沿上时,恰巧被去北海赴宴的二郎撞见。二郎一眼就看出这条龙的异样,见它作恶多端还想逃脱,顿时怒从心头起,随手挥起一棍,狠狠地打在龙身上。那龙吃痛,刚想挣扎,二郎迅速取出宝塔,将它死死压住,这才让它无法逃脱。
尧得知鳐治水不力,还如此无能,心中失望至极,一怒之下便将鳐杀了。而那条被二郎制服的龙,在死后竟神奇地变成了鱼化石,经过岁月的洗礼,就形成了如今的龙山。
尽管己经有一条龙被消灭,但剩下的九条恶龙依旧在人间兴风作浪,水患依然严重。尧心急如焚,西处寻找能担当治水重任的人。就在这时,他发现了鳐的儿子禹。禹生得气宇不凡,不仅武艺出众,而且为人谦逊,胸怀大志。尧觉得禹是个可造之材,便封禹作了治水王。
禹与他父亲截然不同,他深知团结的力量。常常对身边的人说:“我的力量再大,也大不过大家的力量呀!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战胜恶龙,消除水患!”在治水的日子里,禹不辞辛劳,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他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却都没有进去看望家人。第一次经过时,他听到家中妻子的呼喊和孩子的啼哭,心中虽满是牵挂,但想到水患未除,百姓受苦,他咬咬牙,转身离去。第二次,孩子己经会叫爸爸了,那稚嫩的声音仿佛在呼唤他回家,可禹只是在门口停留片刻,便又毅然踏上了治水的征程。第三次,孩子己经长大,隔着门喊着让他回家看看,禹眼眶泛红,却还是狠下心来,继续指挥治水工作。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百姓们深受感动,大家都纷纷拥护他,齐心协力地与他一起治水。
在禹的带领下,大家与九条恶龙展开了激烈的搏斗。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没用三年的工夫,他们就成功降服了那九条龙。百姓们欢呼雀跃,兴奋地说:“这回该叫恶龙们给咱们出些力气了!牵着龙鼻子在地上拱几道深沟,洪水就流到海里去了。”大禹觉得这个主意十分可行,于是便轰着九条龙在地上拱地沟。那些恶龙虽被制服,但力气依然很大,它们在禹的指挥下,奋力地在地上拱着。不几天的工夫,原本被洪水淹没的陆地就被拱出了千百条深沟,地上的洪水顺着这些深沟缓缓地流进了海里,渐渐地,陆地重新露出了水面。
然而,大禹深知这些恶龙本性难移,怕日后它们再次兴风作浪,便狠下心来,将九条龙杀了。尧见禹治水降龙有功,心中大喜,为了纪念这伟大的功绩,同时也为了与鳐的无能形成鲜明对比,教育后代,他叫人把九条龙的头割下来,并整齐地摆在那条死龙的东边。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九颗龙头也渐渐变成了化石,经过岁月的雕琢,就形成了今日雄伟壮观的九龙山。如今的九龙山由九个紧紧相联、高高突出的山峰组成,每一个山峰就宛如一个栩栩如生的龙头,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