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她

繁体版 简体版
进入她 > 大明第一相 > 第130章 亭记

第130章 亭记

“善!便如你所说!”

果然,卢藏甩甩衣袖,懒得多说了。*微-趣?小+说?网` .已*发^布′最-新^章!节¢

今日为的是尽快体面了结事端,而非讨价还价,三百两银子,对于李步蟾来说是一笔巨款,对于卢藏来说,又算得什么了?

再说,想在岳麓山上,挟银而归,有那么容易的事情么?

“刚才上山之时,想必李生已经看到了,在清风峡中新建之亭,名为红叶亭。”

卢藏大声道,“这第一题,便是以红叶亭作文,作一篇亭记。”

作一篇《红叶亭记》?

卢藏的话一出,不少人倒抽一口凉气。

亭台楼阁,文人之胜。

见诸胜景,则以文记之。

亭有《醉翁亭记》,台有《凌虚台记》,楼有《岳阳楼记》,阁有《滕王阁序》,灿若明星,垂照千古。

不过,相较于台、楼、阁,亭记尤难。

亭极小,而必须以小见大。

亭极简,而必须以简见繁。

亭极浅,而必须以浅见深。

亭极凡,而必须以凡见不凡。

不经沧桑,不经捶打,没有阅历,没有哲思,是写不来亭记的。_小-说`C¨M′S! .无/错.内\容~

自古名篇,冷泉亭、醉翁亭、喜雨亭、丰乐亭、放鹤亭、醒心亭、沧浪亭,哪篇不是宦海沉浮客,写在江湖夜雨十年灯之下?

十二岁的少年,从故纸中寻章雕句,作一篇八股文,或许可以,要写一篇深沉隽永的古文,还是亭记,确实太难了。

卢藏让仆役在书桌上点上一支香,笑问李步蟾,“台上连个座都没有,不敢劳人久候,咱们就以一炷香为限,如何?”

“一炷香?”

李步蟾看了看台下,一双双的眼睛,有的戏谑,有的鄙夷,有的愤怒,有的无谓,也有关切的,那是同行上山的两位老人。

他没有在人群中看到岳麓山下居住的蔡叔衡,也不知下次他还敢不敢为自己廪保。

李步蟾走到书桌前头,一伸手,将香掐灭,笑道,“区区一篇亭记,何须如此麻烦!”

他也懒得磨墨,抬手招过来一个仆役,“我读,你记,可否?”

仆役有些为难地看了看卢藏,见卢藏微微颔首,他才铺纸磨墨。

一股磨香荡漾,李步蟾负着双手,站在原地,朗声吟诵。

“万山辐凑,一水碧潆,雉堞云罗,鳞原星布者,长沙也。,E~Z/小/说`网+ `更~新*最`全*城西北隅,云峰耸碧,白鹤澄空,丹溪倒影者,岳麓也。

缘是数里,穿绿荫,拂白石,禅房乍转,画槛微通,石碧一方,清风三面者,红叶亭也。

做亭者谁?岳麓书院也。

翠萝红枫,罗列于轩前;三坟五典,吟诵于溪畔。书院之意,得之半山,而志以亭也。”

李步蟾信口成诵,惊落一地眼球。

“咝!”

“噤声!”

“……”

在场的都是读书人,尊重文章,是深埋在骨髓的本能,李步蟾的开篇,着实不凡,值得他们洗耳恭听。

那仆役运笔如飞,开始还甚是工整,两行过后,便只能作草书了。

李步蟾停下来,等着仆役书写。

他虽然习练古文多时,自诩功夫不浅,但真要在一炷香之内,作出挑不出毛病的亭记,还是难为他了。

既然为难,那就搬运。

这篇是南皮张之洞的成名之作《半山亭记》,张香帅其时十一岁,被称为王勃之赋滕王阁。

咳咳,今年清明,李步蟾虚岁十三,十三岁抄袭十一岁的作业,也没什么难为情的。

“每当风清雨过,岩壑澄鲜,凭栏远眺,则有古树千红,澄潭一碧,落霞飞绮,凉月跳珠,此则红叶亭之大观也。

且夫画栏曲折,碧瓦参差,昭其洁也。烟光悒翠,竹影分青,昭其秀也。松床坐奕,筠簟眠琴,昭其趣也。分瓜请战,煮茗资谈,昭其事也……”

李步蟾言语铿锵,文章读来有如列锦,场上有的人不禁闭上眼睛,摇头晃脑,手上的折扇有节奏地敲击着手掌,意态熏熏然,如饮老酒。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岳阳之楼,晴川之阁,不有范、崔之品题,则巍观杰构,沉沦于湖滨江渚矣。

是地也,不逢书院,则锦谷琼花,不现其佳境矣。为此亭也,则胜迹不令就荒,名花俱能见赏,凡夫出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