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她

繁体版 简体版
进入她 > 大明:抬棺死谏,我才是皇太孙! > 第37章 朱元璋震动,你还真的有解决办法?你是人?

第37章 朱元璋震动,你还真的有解决办法?你是人?

朱允熥表现的信誓旦旦,很是认真。/6`1,看¢书.网^ *无?错′内\容/

说实话。

若非之前朱允熥表现的很不错,朱元璋此时根本不会听朱允熥说这些话,因为类似这种制度往往都是数十名大臣们商议许久,甚至一两年,才能解决的。

而非是类似于朱允熥这样小小年纪,刚遇到问题,立刻就能思索出来解决方法的。

那朱允熥就不是人了,而是神人。

见朱允熥这幅认真的模样,朱元璋想了想,随即言道:

“也罢,也罢,你说说,咱听听看看如何。”

见朱元璋允许自己说了,朱允熥也没有犹豫,言道:

“现在我大明朝卫所军事组织体系,症结所在,就是多头管理混乱,和僵化编制。”

“先说这多头管理混乱,我大明朝的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形成双重领导架构,犹如两个大脑指挥同一具身体,都督府掌握练兵权却无调兵权,兵部手握调兵令却不知部队实情,这种割裂导致边关告急时,前线将领需要同时向多个衙门请示,战机在公文往返中悄然流逝。”

“而僵化编制,则更加麻烦些,因固定不变的卫所编制如同生锈的铠甲,既束缚了军队的机动性,又难以应对多样化的战场需求,当遭遇蒙古轻骑兵袭扰时,笨重的步骑混编部队往往顾此失彼;面对倭寇小股渗透时,又显得大而无当。这种编制模式已经严重脱离实战需要。”

朱允熥分析的头头是道,朱元璋闻言也不禁点了点头。

说的确实有道理。

嗯,没错。

指挥体系的重构逻辑

“所以孙儿的想法是,我大明朝不如重新更改一下这一制度,建立‘三权分立’的新架构。”

三权分立?

朱元璋不禁感到疑惑。

啥是三权分立?

他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呢?

看着朱元璋这样子,朱允熥笑了笑道:

“三权分立,就是分别组建决策层、执行层、反应层,这其中,决策层由兵部与都督府要员组成战时联席会议,专注战略谋划;执行层设立相应分部部,统辖区域内的作战协调;反应层改编卫所为模块化战斗群,赋予战术自主权。”

听到这里。

朱元璋双眼亮了亮。

这法子,听起来似乎有些不错啊。

他能看出来。

若是真的按照朱允熥所说的这般设计的话。

那么既可以保持朝廷集权的优势。

又可以赋予战场指挥官必要弹性。

这不就相当于给笨重的巨人装上灵活的关节了吗?

朱允熥始终在观察着朱元璋的表情,看朱元璋露出笑容,就知道自己这方法已经初步得到了自己这位皇爷爷的认可了。

其实这方法,是他根据后世对军队的安排所设想的。

也就是构建三级响应机制。

根据威胁等级建立分级应对体系。

日常边防由战区自主处置,犹如条件反射般迅速

中等战事需总参谋部核准,类似大脑皮层参与复杂决策

全面战争启动御前会议,相当于调动全部身心能量。

这样,可谓是细节、规整、严谨。

能一举改变掉本身卫所制度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使用这种机制,朱允熥基本上能确定,势必能确保不同规模的军事行动,都能获得相匹配的指挥资源配置。

这样的话,大明朝就不会乱套了啊。

不对,是大明朝的军队卫所这方面不会乱套了,目前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太乱了。?x,w!q¢x^s,.!c,o`m\

“我大明朝现如今的卫所,因各种利益原因,其实已经形成铁板一块了,所以必须采用这种方法,同时重组,这样才能使得其自由、各种权力由各种权力的官职人员掌控,这就好比骑兵千户所化为锋利的长矛、火器部队构成远程打击的内核、工兵辎重成为移动的保障基石,这种各地独立的体系、官僚、部队,也自然而然能独立执行他们所该负责的特定任务,又能快速拼接成完整作战体系,就如同活字印刷术般灵活多变。”

活字印刷术。

朱元璋觉得朱允熥这个比喻挺恰当的,别看他是皇帝可能就不懂活字印刷术了,他曾经还对这东西挺好奇的,研究了一两天,发现其确实精妙,同时从中还发现了一个道理。

各司其职。

在这个职位,才能掌控相应的权力。

而不在这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