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她

繁体版 简体版
进入她 > 红尘修行:证道之路 > 第28章 书院初探——儒道交融

第28章 书院初探——儒道交融

不凡。见众人落座,他清了清嗓子:“今日辩题为‘知行合一’。阳明先生云:‘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诸位有何见解?”

王守礼率先起身,拱手道:“老师,学生以为,‘知’乃心之所向,‘行’乃身之所为。知而不行,等于不知;行而无知,盲动无益。故知行合一,方能致良知。”

李铁牛不屑道:“王守礼,你这说法太虚。依我看,‘行’比‘知’更重要。圣人云‘学以致用’,若只知空谈,不去实践,何以成事?”

王守礼反驳:“李铁牛,你这莽夫,岂知‘知’之重要?无知而行,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岂不自取灭亡?”

二人争执不下,其他学子也加入讨论,讲堂内气氛愈发热烈。我静静聆听,心中却在思索。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与我修行的“修心”有异曲同工之妙。修真之道,强调心性与修为并重,心正则行端,行端则心明。儒道交融,或许就在于此。

老师的目光忽然落在我身上,微笑道:“这位新来的学子,可有何见解?”

我一愣,向周围一看,就我还没穿书院服,只好起身拱手:“老师,在下林清扬,初来乍到,学识浅薄。但听诸位兄台辩论,颇有感触。在下以为,‘知’与‘行’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知是行的指导,行是知的验证。唯有知行合一,方能致良知,行大道。”

老师点头:“林公子所言有理。阳明先生亦云:‘知行本是一体,不可分作两事。’诸位当细细体悟。”

辩论会后,众人散去。张文远与我并肩走出讲堂,笑道:“悟清兄今日一言,颇得老师赞赏,想必日后在书院必有一席之地。”

我谦逊道:“子明兄过奖,我不过是抛砖引玉,诸位兄台的见解才真正精辟。”

正说着,李铁牛大步走来,拍着我肩膀:“林兄弟,你这人倒是不错,不像那王守礼,满嘴酸腐之气。改日咱们切磋武艺,如何?”

我微笑道:“铁牛兄客气,我不过文弱书生,哪会什么武艺。”

李铁牛哈哈大笑:“文弱书生?看你身板结实,定是练家子。莫谦虚,回头找个地方比划比划。”

我心中暗笑,自己乃金丹修士,怎能与凡人动手?只得敷衍道:“好说,改日再议。”

接下来的日子,我逐渐融入书院生活。每日清晨与学子们听老师讲授西书五经,午后参加学术讨论,晚上则在藏书楼研读典籍。阳明心学的“心即理”让我深有感触,修真亦是修心,内外兼修,方能证道。

某日,我在藏书楼读《传习录》,见“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一句,心中豁然开朗。世间万象,皆心之所现;大道至简,尽在心中。我放下书卷,闭目凝神,灵气在经脉中流转,与天地相合,宛如一体。

正沉浸其中,忽闻喧哗声打破宁静。我睁眼一看,李铁牛与王守礼又在藏书楼外争吵。

“你这莽夫,竟敢在藏书楼前喧哗,成何体统!”王守礼怒道。

李铁牛冷笑:“藏书楼又不是你家开的,我爱怎么说就怎么说,你管得着?”

二人争执不下,竟扭打起来。我叹了口气,闪身上前,双手一推,将二人分开:“二位,书院乃治学之地,岂可动武?”

李铁牛怒道:“林兄弟,这酸儒欺人太甚,我非教训他不可!”

王守礼也道:“林公子,此事与你无关,莫要插手。”

我摇头:“二位都是书院学子,何必自相残杀?不如文斗,以学术论英雄,如何?”

李铁牛一愣:“文斗?怎么斗?”

我道:“以‘仁’为题,各自阐述,胜者为王。”

王守礼点头:“好,我同意。”

李铁牛挠头:“仁?我不太懂。”

我鼓励道:“铁牛兄,你行侠仗义,不正是仁的表现?”

李铁牛眼睛一亮:“对!我虽不善言辞,但行得正,便是仁。前些日子,镇上恶霸欺人,我打跑他们,救了乡亲,这便是仁!”

王守礼摇头:“匹夫之勇,算不得真仁。圣人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只知打抱不平,不知教化人心,乃下乘。”

我插话道:“二位皆有理。仁者,既需行侠仗义之勇,也需教化人心之智。两者相辅相成,方为全仁。”

二人若有所思。老师闻讯赶来,见状点头:“悟清,你做得好。书院以和为贵,切不可因小失大。”

我拱手:“老师过奖,学生只是尽绵薄之力。”

此后,我与张文远、李铁牛、王守礼等人结下友谊。某日,我与张文远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