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杰东坐回座位,把u盘拔下来,长呼出一口气。
“或许有人在为她提供技术支持。”他说,“用了一种最隐蔽、也最容易逃开的方式。”
“她不是在破坏我们。”他抬头,“她是在试图推倒你们之间的结构。”
那一瞬间,周墨想起了一个舞台剧的词。
不是别人说的,是他自己画过的。
“结构不需要打碎,只要偏移一个支点,它自己就会坍塌。”
现在,他终于明白:
苏婉要做的不是争辩,也不是指控——
她只是在推他们的“支点”。
让这场看似坚固的感情关系,在“怀疑”中自动垮塌。
他闭了闭眼。
画本还在手中,可这一次,他没翻开。
因为他突然觉得——
就算画得再精准,也没有一笔比得上“被误会”后一句解释来得难。
——
第二天下午五点,南大实验剧场,晚场实验剧公演即将开始。
观众入场缓慢,但气氛不对——像是一场没有预告的“曝光”。
剧目题为《错位》。简简单单两个字,挂在剧场屏幕上,字型冷硬,像铁轨压着白纸。
没有编剧署名。
没有导演介绍。
甚至连演员表都匿名。
有人好奇问:“谁搞的?”
志愿者淡淡回答:“戏剧社新实验项目,主创匿名,说不希望先入为主。”
但坐在观众席中央第三排的米悦,却莫名有种熟悉的直觉。
她心跳不自觉乱了半拍。
帷幕拉开的瞬间,一束白光打在舞台中央——
场景:一间安静的画室。
一个男生独自坐在画架前,画下一幅幅黑白人物速写。
画中女主角站在雨里、坐在书架边、在斜阳下写字。
一切都像从某人的速写本里剥出来。
观众开始窃窃私语:“哇,这画风怎么那么像黑刻啊?”
米悦的指尖轻颤。她的眼神一寸寸地冷了下来。
剧情推进。
画手沉默,女主渐渐成为画中人,生活、情绪、对话都变成他作品的一部分。
起初观众感动,觉得浪漫。
但当剧情走到第八幕,女主面对观众喊出那句台词——
“你以为你在爱我,其实你只是在控制我。”
全场寂静了一瞬。
这不是画的语言。
这是结构性的指控。
接着,画手没有辩解,只是默默撕下所有画页,走下画台。
灯光灭,他消失在人群之外。
舞台空了。
女主跪在画纸堆里哭,声音嘶哑。
而观众……鼓掌了。
那掌声,是对舞台的赞许。
可在米悦耳中,却像对她生活的讽刺。
——她成了被“演”的人。
舞台背景慢慢亮起最后一幅投影:
一句白字落在黑底上:
“表达,是不对等权力的产物。”
米悦呼吸微乱。
她懂了。
这一切不是巧合。
这不是一场关于“艺术探索”的剧,而是一场对她和周墨关系的,深度反问。
她知道这是谁的风格。
苏婉——戏剧社社长,那个一向理性冷静,却比谁都清楚“观感与现实差值”的人。
她没有站出来指认。
她不需要指认。
她只要让所有人——把目光投过去,就足够了。
米悦起身离开剧场,没回头。
那一瞬,她脑中只有一个念头:
“我被爱,是因为我是我,还是因为我像一个故事?”
那一刻,她不想知道答案。
因为——她开始怀疑了。
——
夜风穿过青鸢工作室外的树缝,吹动路灯下两人的影子,斜斜拉在长椅旁的水泥地面上。
米悦静静坐着,耳机线从她肩上垂下来,一只塞进她耳朵,另一只,她递给周墨。
“听这个。”她声音不大,但稳。
周墨接过耳机,没有说话,轻轻戴上。
耳边,是一段来自校园播客的录音。
女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