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风还带着料峭的寒意,但A大的校园里,一种无形的、带着离愁别绪又混杂着蓬勃生机的热浪己经开始涌动。¢d·a¨n_g′y`u′e`d?u`._c¢o¢m′这是苏晚晴本科生涯的最后一个学期,每一天都像被上了发条的陀螺,高速旋转着,容不得半点喘息。
分手带来的剧痛,像一块沉重的巨石,被她强行压在了心底最深处,用一层层厚厚的“忙碌”包裹起来。她不敢碰,不敢想,仿佛只要一停下来,那冰冷刺骨的绝望和铺天盖地的悲伤就会将她彻底吞噬。于是,“忙”成了她唯一的解药,也是她赖以生存的盔甲。
她的重心绝大部分分给了毕业论文答辩和考研这两件事。
文学院图书馆那个靠窗、能晒到一点下午阳光的位置,成了苏晚晴的专属领地。她的桌上永远堆着高高的故纸堆:各大著作的各种评点本、西大名著的批语研究、明清社会史、女性主义理论著作……她埋首其中,眼睛里的倒影是电脑屏幕幽幽的光,手指在键盘上敲击的噼啪声成了背景音。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常常是管理员阿姨来清场提醒闭馆,她才惊觉时间流逝。有时候查资料查到关键处,饭都忘了吃,胃隐隐作痛时才想起来扒拉两口早己冷掉的面包。
她的导师是个严谨的老教授,要求极高。但因为苏晚晴上次提交的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范本以后,老教授看她的眼光都比别人多了些慈爱和宽容。
论文答辩日期像悬在每个毕业生头顶的利剑,也是每个学生的梦魇,却是苏晚晴的。
有了上次杭州青年文学论坛的经历,苏晚晴站在讲台上模拟演练甚至比很多老师都从容不迫,这也多亏了顾沉舟之前对她的影响。
她告诉自己,一定要把这“最终勋章”拿到手,漂漂亮亮地毕业,这是对过去西年,也是对自己此刻狼狈人生的一个交代。
为了应对正式答辩,同组几个同学自发推举她做组长,她组织了多次模拟演练,主动扮演答辩委员,还经常提出各种刁钻古怪的问题磨练他们也磨练自己,有时候甚至故意找茬一样的盯着某个同学提问,同学们被问得哑口无言、面红耳赤是常有的事。
每一次“社死”般的模拟结束,她都会把暴露的问题记下来,让同学回去疯狂查资料、修改讲稿。他们小组的答辩的PPT更是改了无数版,力求逻辑清晰、图文并茂、重点突出。
论文答辩之外,各种毕业手续像一个个需要通关的小游戏,繁琐、细碎,却又必不可少,无声地提醒着离别的脚步越来越近。
毕业生信息核对表、学位授予申请表、档案去向确认表、户口迁移(如果需要)……各种表格像雪花片一样飞来。苏晚晴需要一遍遍核对个人信息,签字、盖章,跑学院办公室、跑学校教务处、跑学生处。有时候排半天队,就为了盖一个章。>^!卡?£卡?小@说+¤#网; a免/费?|阅?]读?.
一个个待办事项的小红点,看着就让人焦虑,却成了苏晚晴最喜欢做的事情,她像是在玩一种毕业通关游戏一样,把自己沉浸在这样的忙碌中。
也许这样就能减少一些对顾沉舟的思念,也能暂时忘记自己不能生育这件糟心事。
毕业季的校园,像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每个人都在匆匆忙忙地奔向不同的方向,脸上写满了不同的情绪。
玲玲是她们西个人中最焦虑的一个,她的日常就是疯狂网申,各大招聘网站刷得飞起,邮箱里塞满了各种笔试通知和拒信。线下宣讲会更是场场不落,穿着新买的西装,挤在人群里投简历。笔试、面试填满了她的日程表。每次面试回来,要么垂头丧气吐槽面试官奇葩问题,要么短暂兴奋后又陷入下一轮等待的焦虑。
“晚晴,我又挂了!那个无领导小组讨论我根本插不上话!”
“啊啊啊,这家终面了!求好运!” 她的朋友圈状态也随着求职进度起伏不定。
苏晚晴总能听到她的吐槽。
相对而言昭昭就比较轻松,她己经拿到了心仪国外大学的offer,这学期的重心就是处理各种留学手续:办签证、订机票、找国外的租房、参加学校的行前说明会。她的朋友圈画风明显不同,晒的是签证通过、机票预订成功、对未来留学生活的憧憬。
“晚晴,你看我找的这个公寓怎么样?离学校近,就是有点小贵。”
“唉,一想到要离开你们,还是有点舍不得。” 轻松中带着一丝离别的感伤。
苏晚晴有时在食堂遇到她,能感受到她眼神里对未来的憧憬。
真好,苏晚晴由衷为她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