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她

繁体版 简体版
进入她 > 任正非正传 > 第4章完结

第4章完结

抗日战争时期,任摩逊在同乡的介绍下到位于广州的412厂任会计,这是一家生产防毒面具的兵工厂。·3*4_k,a*n′s¨h+u!.¢c\o~m_他身在国民党兵工厂却认同共产党的观点,积极宣传抗日,组织读书会,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后来读书会中有相当多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成为高级干部。由于战争,工厂经广西辗转迁到贵州桐梓。1944年任摩逊送家眷回乡定居,避开特务追捕后悄然回到贵州,自此长期在异乡生活,直到1995年才回到阔别半世纪的家乡观光,不久去世。

在贵州,任摩逊和任正非的母亲程远昭结了婚,育有二子五女,任正非是老大。1944年,任正非出生于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山区。这里属于喀斯特石灰岩地形,风景优美,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就坐落在那里,然而经济非常落后。

任摩逊没有与共产党地下组织建立联系,但政治立场上一直站在共产党一边。贵州解放后他加入土改工作队进入贵州少数民族山区,冒着冷枪开展工作,后又参与筹建学校,担任了多年的专科学校校长。,幻′想!姬¨ ~哽¢鑫·罪,筷_在此期间,他不计较升降得失,拼命工作,完全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工夫不负有心人,学校的教学质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升学率达到了90%多。他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中去,一干就是几十年,培养出了不少优秀干部,而他仍当自己是普通人,他从来不计较什么。

任摩逊非常爱好读书,喜欢独立思考,稍有空闲就给孩子们讲一些科学家和文化名人的故事,并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虽然任摩逊较早参加进步活动,但因为自己的非无产阶级出身和在国民党兵工厂干过而不受信任,历次政治运动中都要接受改造,反复交代思想问题,直到1958年才被批准入党。

任正非的母亲高中毕业后,做了一名很普通的乡村教师,除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外,还坚持自学,最后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她的学生中有不少是省、地级干部和优秀专家,他们对任母的教学责任心印象深刻。

任母一生陪伴丈夫在贫困山区从事教育事业。-零`点?墈_书! /嶵?歆_蟑?节!耕+歆¢快¢夫妻俩谨言慎行,埋头忘我工作,以至于无暇顾及孩子。

任正非的父母是处于当时社会底层的学校教员,无法给予孩子财富和事业上的帮助。他们留给孩子的是对知识的热爱,以及为人父母的舐犊之情。

三、贫苦的少年时代

很多人天真烂漫的少年时光无忧无虑,充满稚气,充满美好的幻想,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然而,任正非的少年时代却是灰色的。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都是“臭老九”,不仅工资收入微薄,而且受人鄙视,与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待遇大相径庭。任正非兄妹七个,加上父母共九人,全家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生活,毫无其他来源,父母还要给老家的家眷寄生活费。那时候全国经济困难,粮食严重短缺,那一点点存粮连全家人填饱肚子都不够。贫困的景象连后来来抄家的造反派都目瞪口呆。

任家当时两三人合用一条被子,破旧的被单下面铺的是稻草。本来生活就十分困难,但是儿女一天天在长大,衣服一天天在变短,而且孩子们都要读书,开支很大。每个学期每人交2~3元学费,到开学交费的时候,父母就发愁,经常要到处向人借钱来维持,而且常常借不到,因为别人也一样困难。但他们始终秉持“自己再苦也要孩子有书念”的思想,想方设法筹集学费让孩子们上学。

就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任正非读完了小学和初中。按理说,初中毕业在当时已经是知识分子了,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出路了,而他又是家里的老大,早点工作也能减轻家里的负担。但是,父母都是很明智的人,他们不但让任正非上高中,还要供他上大学。

贵州地处高原,经济欠发达,尤其山区俗称“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大跃进”运动开始后由于农村大办公共食堂,高征购,使得粮食极其紧张。1960年贵州已出现严重的饥荒现象,省委却向上汇报:全省食堂办得好和比较好的占总数80%,被誉为“红旗省”,要求全国学贵州“一律照此办理”。1961年,贵州这个大办食堂的红旗省不得不实行包产到户,城乡面貌才得以缓解。

但是,任正非上高中的时候,又赶上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家实行严格的配给制,一切凭票,最少的时候一年每人只发0.5米布票,几斤粮票,兄妹七人哪能够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