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她

繁体版 简体版
进入她 > 民国人物传记 > 第157章完结

第157章完结

1917年1月15日,陈独秀正式受聘为北大文科学长,并于当月进京任职。~d¢i.y-i,k¨a*n~s\h~u-.+c′o+m?他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也随即由上海迁入北大。选择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正可体现蔡元培对道德与学问的双重追求。蔡元培曾致函教育部,称陈“品学兼优,堪胜斯任”。[46]冯友兰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聘任陈独秀为文科学长,这个布告一出来,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因为陈独秀显然不是一个准备做官的人。在陈独秀身上,人们也逐渐了解文科是做什么的了。”[47]这段回忆多少有些“后见之明”,不足以尽信。实际上,陈独秀的学问当时曾遭到质疑,理由是他“只会写几篇策论式的时文,并无真才实学;到北大任教,尚嫌不够,更不要说出长文科了”。蔡元培却认为,陈“精通训诂音韵,学有专长,过去连太炎先生也把他视为畏友”。与此同时,另外一些熟悉陈独秀的人也站出来讲话,“说他在文学考据方面有素养、有研究、有著作,高一涵先生甚至说,仲甫先生讲文字学,不在太炎先生之下。~x+i_a.o^s¢h¢u^o/c,m-s?.*n.e¢t′这样众口一词,才慢慢堵住了攻击者的嘴”。[48]北大文科学长初为夏锡祺,但“颇不为学生所欢迎,故文科中常有风潮,因之益畏学生,偶有与教员龃龉者必两面敷衍之”。蔡元培任校长之后,夏氏“自知其位不固,遂辞去文科学长一席”。陈独秀一入北大便有“调和新旧两方面之思想,使‘古代为黄金时代’与‘愈至后世愈近化’两说并存”的主张,“颇不合于旧派文学者之心理”,遂在第一次文科教授会议上生出一些争论,也因此引起外间不少猜测。但据“当时在坐(座)某君”的回忆,此次大学文科争议,“反对最烈者为陈介石、黄季刚二教授”,但各方大部分是出于学术见解的差异,一直僵持不下,“遂不免言语之冲突”,绝非如外间所传闻,“可断为当然之争议,且各出于良心之主张”。[49]后世论者有时不免夸大新旧两派冲突的程度,其实“新”“旧”本是相对而言,若从另一角度观察,因学术观点和见解的差异而起的争论,正可说明学长陈独秀任职之后带来的不同气象。-兰,兰′闻,血^ -耕_歆¢嶵^快\

之所以想到聘请陈独秀担任学长,是因为汤尔和曾给蔡元培看过“十余本”《新青年》;而陈同意任职,也是因为蔡元培同意他可以在北大继续办杂志。[50]有研究者分析,聘定陈独秀首要考虑的与其说是其学术专长,不如说是其在当时思想界足以影响青年学子的特殊地位。[51]围绕着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北大教授有了一个聚拢的平台和向公众表达思想的媒介。冯友兰后来回忆说:“蔡先生把当时全国的学术权威都尽可能地集中在北大,合大家的权威为北大的权威,于是北大就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其权威就是全国最高的权威。在北大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全国也出现了这种局面。”[52]此段追述虽掺杂了不少后来的观念,不过也颇能证明当时北大在学术界的地位。从清末京师大学堂建立之初桐城派独掌教鞭的盛况,到民国以后桐城派式微、太炎门生崛起,再到《新青年》集团进入北大,北大文科内部学术派别的更替,虽然不免掺杂人事纠葛,但从总体上看,北大所聚集的无疑都是当时学界的重量级人物。“一校一刊”的结合,更使《新青年》有了引领新思潮的可能;与此同时,北大也借助了不少《新青年》引领学界新思潮的力量,重塑了大学的形象和地位。[53]胡适认为,文学革命的成功,有一个因素也不能忽视,那就是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后,其文学革命主张成了“全国的东西”,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54]尽管《新青年》第4卷第3号才声明,“本志自第四卷一号起,投稿章程,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共同担任,不另购稿”,[55]但此前各卷不少作者都与北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不争的事实。1919年2月,《新青年》第6 卷第2 号刊出启事,特意澄清自己与北大的种种关系。“启事”称:“近来外面的人往往把《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混为一谈,因此发生种种无谓的谣言。现在我们特别声明:《新青年》编辑和做文章的人虽然有几个在大学做教员,但是这个杂志完全是私人的组织,我们的议论完全归我们自己负责。和北京大学毫不相干。”[56]这则启事虽有针对保守派攻击、保护北大的考虑,不过却正好反证外间确有将《新青年》与北大相提并论的情况。

在北大任职期间,蔡元培只在《新青年》上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