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识涵养在宦官们当中确属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因此,嘉靖年间就已经做到了司礼监秉笔
太监的位置。-齐¨盛+暁*税′旺. ′已!发~布/罪*薪^璋?劫_
太监这个词在辽代最早出现时,是一种官职称谓,为宦官管理机构太府监的最高长官。
元帝国因袭之。到了大明帝国,宦官机构大幅度增加,于是,二十四衙门中的十二监便全
部设立了掌印太监这个官职,为各监之最高首长,正四品,大约相当于副省长的级别;其
他四司首长为司正,正五品,相当于司局级;八局各设大使一人,也是正五品。从此,人
们就用最高一级的官职名称,来通称宦官。拍马屁的味道很重。因为,绝大多数宦官可能
一辈子都当不上太监。
隆庆元年,即公元1567 年,冯保晋升为秉笔兼提督东厂太监,成为司礼监的第二把手。
这使他在帝国官场中的地位,与张居正在内阁中的地位已相仿佛。
这时,掌印太监的职位出缺。按道理说,应该由冯保依序递升,谁知,大学士高拱偏
偏向皇帝推荐了御用监太监接任司礼监掌印。¨3¢8+k+a·n+s\h·u′.*n!e\t-
御用监在十二监中的地位并不高,主要负责御前围屏、床榻诸木器和紫檀、象牙、乌
木、螺甸等玩器的造办,这一举荐相当失策,颇有点扶粗使丫头为正室夫人的意思。其不
符合宫中常例也有违情理之处在于,按照宫廷规矩,御用监太监不能接掌司礼监。而且,
更糟糕的是,假如这位粗使丫头国色天香聪明伶俐倒也罢了,偏这位御用监太监是个文化
程度很低的人,很有可能接近文盲的水平。而司礼监却是每天都要和国家典章制度、来自
全国官员们的文书报告打交道的。
于是,“保由是疾拱”———冯保由此痛恨高拱。
果然,这位既无姿色又无眼色的粗使丫头,不久便惹翻了好脾气的隆庆皇帝,很快便
被罢而去。
高拱一不做二不休,第二次推荐了一位尚膳监太监来接掌司礼监。_0+7·z_w¢..c·o^m/这次虽然破了规矩,
但还不太离谱,因为这位负责皇帝饮食的太监有一手绝活,本来就很受皇帝喜爱。结果,
此人顺利接掌司礼监掌印。史书记载说,“保疾拱弥甚,乃与张居正深相结”———冯保无
以复加地切齿痛恨高拱,这才与张居正深入结交。其含义当然是想报这一箭之仇。
从帝国制度的角度看,高拱的做法显然是不妥当的。作为大学士,他没有理由破坏帝
国规制,将更有资格、能力更强的冯保愣挤到一边去。这种强横的做法不可能不招人讨厌,
不可能不带来乖戾之气,不可能不毒化政治空气。
但同样作为大学士,他的做法又很可以理解。原因是,作为帝国士大夫的代表,但凡
正派一点的帝国官员,没有人愿意看到宦官们的权势过大,帝国的历史一再证明,举凡此
种情形出现,都意味着不小的灾难。
我们找不到冯保在此之前得罪过高拱的记录,表明高拱不是因为个人原因,而是出于
政治目的在刻意打压冯保。冯保手中的权力已经很大,他的资历,素养与能力越强,对内
阁决策管理权限的破坏力就可能越大,高拱也就越要抑止他。如果不是因为隆庆皇帝的个
性和对徐阶、高拱、张居正的信赖,高拱大约很难做到这一点。但是,他做到了。只是手
法过于粗暴,为后来的不祥结局埋下了伏笔。
此时,徐阶尚在朝中,张居正也已经进入内阁。没有证据表明他们反对高拱的做法。
在理论上讲,他们应该是支持高拱的。因为这符合他们的理念与利益。直到徐阶离去,张
居正又受到高拱颇为轻率的伤害。
事实上,或许正是高拱自己相当情绪化的个性,才一再化友为敌,使冯保有机会建立
起了强大的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一旦形成,几乎就注定了高拱的政治溃败只是时间问
题而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