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她

繁体版 简体版
进入她 > 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 > 第49章完结

第49章完结

可免也,以晚明尤甚。-求\书+帮! ?已^发_布¨最+芯?彰¨結*而当遇到有为的君主,专权自用,几成惯例,到头来还是躲不过一

塌糊涂之结局。姜德成在他的《徐阶与嘉隆政治》中总结了一条线索,即,明初的洪永政

治——无丞相的皇帝专权,嘉隆政治——内阁专权,到了明末政治——党争不断;再加上

此前我们已讨论的有明一代政治的宦官因素,在朱元璋的设计中,这严丝合缝的死保政权

千万代的措施,怎么就弄成了后来的样子?我也觉得,书中对此有省略,你是否愿意借此

机会就此多说几句?

李:在前面的叙述中,已经间接地涉及到了这个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

都曾经说过类似的话,大意是:专制主义的最大特点是蔑视人,不拿人当人。

在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制度设计中,人性的因素可能是最少被考虑到

的。即便有所考虑,也是儒家思想和帝制传统结合后高度扭曲的人性,从而渗透了对治下

人民的深切蔑视。′墈¨书!君· .最_芯^蟑/劫\埂!新′筷^因此,那些制度设计,对于皇家之“私”的考虑远远超过了对于天下之

“公”的顾及。明代皇帝尤其如此。这样的制度设计与建设看似严密,其实漏洞百出,国

家、社会、人民要为此付出极为高昂的成本。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政治智慧。我特别厌恶钱

穆津津乐道中国没有皇帝说过“朕即国家”这句混帐话;在他看来,这种情形表明了中国

帝制政治传统中悠久的“自由”、“平等”和天下为公。就我的读史体验,中国数千年的帝

国政治史,根本就是一部朕即国家史。因此,才会有我们所看到的那所有疯狂与残暴。

扭曲的人性也是人性的一种,它不可能不发挥作用,不可能不在时间与

空间中膨胀发酵。最后的结果就是:不拿人当人的人也作不成人,不是报应在现世,就是

报应在来世;不是报应在本人,就是报应在子孙。¨第,一/墈¨书*蛧- !芜~错~内·容?于是,朱元璋做的孽也就报应在他那些

乖戾的子孙身上,如崇祯皇帝一家。

刘:明太祖一介布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布衣皇帝”。元末群

雄并起,中原逐鹿,最后胜出的不是别人,是朱元璋的一班人马。远的不说,只看明的前

后两朝,成吉思汗的早年经历,只比朱元璋更悲惨,衣食还不是主要问题,他真是时时有

生命之虞,但在兄弟之间尤其与他人的竞争中,胜出的也是他。努尔哈赤,虽说生于殷实

之家,相当于今天的中产,但10岁丧母,成年之前,所历艰辛非寻常人能比。他的四个

兄弟个个是人尖,但开创满清基业的正是他。元、明、清三朝一路下来,统治中国大陆近

七百年,创业、奠基者皆为布衣或准布衣之族。再加上此前的宋朝开国之君赵匡胤,只是

军人出身也算不上高贵,这华夏千年的历史,终归是这样一个底牌。你能否以朱元璋为例,

谈谈这底牌翻过来时对整个牌局的影响么?

李:我没有完全理解您所提的这个问题。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都是“贵

族”出身,赵匡胤也是中高级军人世家出身。虽然经过变乱,他们的处境大变,但其血统

“高贵”,应该是不必怀疑的。只有朱元璋是“雇农”——布衣出身,几代赤贫。

假如我没有理解错的话,我想,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一

二本书都不一定能够说清楚。事实上,它已经涉及到了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传统、民族集

体性格和集体心理素质问题;并且和我们前面谈到的问题有一些相关性。秦始皇开创的帝

国制度、汉武帝时代确立的儒家思想为国家意识形态,是特别严丝合缝地切合古代农业社

会与农民理想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