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她

繁体版 简体版
进入她 > 梅兰芳画传 > 第2章完结

第2章完结

装上台,不能着行头,名为“说白清唱”。+优′品,小~说/枉, ~首`发?因而戏班近七个月不能演出,经济受到极大的损失。当时戏班的行规是日薪制,戏班又有大班、小班之分,遇到“国丧”小班经济无着,只好解

散,大班只能发半薪,而梅巧玲对“四喜班”的同仁一律发全薪,自己没钱就向汇票庄借(当时尚无银行建立,汇票庄经营汇兑及存借款业务),并得到名旦时小福支援。时因管理着“春和

班”,自己也很困难,但不忍让梅巧玲为难,也不忍让众多的同业挨饿受冻以至失业,他先借给他一笔数目相当大的银子,进而卖掉自己的房子,挽救了“四喜班”的危机。  梅巧玲除

了给“四喜班”同业人员全面照顾以外,对个别有困难的同业,还以“特殊”的方式予以照顾。见到衣不御寒或鞋不保暖的同业,就暗中将一个钱包放在他们的衣袋里,像这样照顾贫苦的

同行,在文字记载和口头传说中,有关他助人为乐的事例,不胜枚举。/l!u~o-l¢a+x!s_..c¨o^m/所以当时有“义伶梅巧玲”之称。他这样待人,而同业里有的人,却不这样待他,常常闹脾气,请假不上场。由于场

面(即伴奏人员)经常告假,迫使他让长子学习场面,并经常告诫他说:“不管是当演员或是场面,都要讲究戏德。”  梅巧玲掌管“四喜班”时代,戏班规矩青衣、花旦是不许兼演的

,界限划分极为严格。而他则不怕讥讽打破了这种偏狭的规定。他上演的一些昆曲和皮黄剧目,均极受观众欢迎。尤其是《雁门关》和《四郎探母》中的萧太后,从雍容华贵的扮相,到细

致入微的做派,都是一时无双的。故梅巧玲有“活萧太后”之称。  梅巧玲自幼学戏,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文化教育,但他不甘心于做一个只知唱戏的演员。在学戏、演戏的空闲时间,

勤学善问,刻苦自修,终于成为一位既能演戏,又善隶书,更能鉴别金石、古玩的艺术家,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卡`卡-暁,税/徃! ′最?欣^蟑¢劫\埂^芯^筷′光绪八年(1882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梅巧玲逝世于北京,终年四十岁。

梅兰芳虽没有见过祖父梅巧玲,但祖父的遗风和品德,却都继承下来了。

梨园世家·学艺登台贤德的祖母

咸丰十年(1860年)梅巧玲与著名小生陈全雀(原名陈金爵)之

女陈氏(封建社会里妇女只有乳名,没有名字,遇事时一般尊称为梅母陈太夫人)结婚。陈氏是位心地善良、善于治家的人。婚后生有二子二女,长子梅雨田,次子梅竹芬,长女嫁给了为人

仗义、有古侠士之称的旦角演员秦稚芬。除唱戏外,他还精通书法,对历史也有研究。次女的丈夫是武生演员王怀卿(又名王十八,旦角演员王蕙芳之父)。陈氏是梅家最长寿的一位,以八

十五岁高龄,寿终北京。那年是1924年。  陈氏夫人把一生的心血都花在了梅家的艺术事业上。梅巧玲、梅雨田、梅竹芬、梅兰芳三代在戏曲界均有成就,特别是孙子梅兰芳名扬中外,

与这位贤德的陈太夫人的培养教育是分不开的。  梅兰芳对这位贤良的祖母极为尊敬和孝顺,在为她祝寿时与故后举殡时,均办得极为隆重。梅兰芳曾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书中写过一

段祖母对他的关怀和教训,大意是,他在1913年第一次到上海演出,规定演期一个月为限,后因生意很好,戏院坚留再演了十多天,一个没有出过远门的青年,离家日子久了,心情感到不

安。等乘火车回京,回到了离开两个月的家,他说真正体会到了“祖母倚闾,稚子候门”的况味。家人看见他回来了,那种高兴与痛快,实在难以形容。进门后首先到上房祖母住的屋里向

她请安,这位慈祥温厚的老人,看见他就说:“孩子,你辛苦了。”“她伸出手来,抓住我的膀子,叫我站正了,朝我的脸上细细端详了一下,说:‘脸上倒瞧不出怎么瘦。’我说:‘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