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里,就是诗僧寒山的出生之地。·x\4/0\0?t!x·t*.?c`o,m′对于寒山,正史的记载几乎没有,所以我们根本无从知道他真实的身世。但是,从《寒山诗》中,我们可以确定他就是出生于咸阳,就当时而言,属于京兆府。《寒山诗》中有言“游猎向平陵”(《寻思》一〇一[16])、“出入帝京里”(《董郎》一三七)以及“肠断忆咸京”(《去年》一八〇)等语,此处“平陵”即指汉昭帝刘弗陵墓,即前文所言西汉五陵之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北;“帝京”即是长安,“咸京”,即指咸阳而言。这两首诗是寒山对其早年生活的回忆,表明其早年生活的范围即在唐都长安、咸阳一带,咸阳在当时属于京兆府,此处以京兆咸阳作为寒山的出生地,当是比较切合寒山诗中所言情形。公元726年,亦即唐开元十四年,寒山出生于京都长安之郊、渭水流域之畔的咸阳[17]。
寒山姓名已无可考,其家世亦同。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亦即寒山家庭并非是上层的官僚,至多是中下级官吏且家境富裕。!晓?税/宅~ *追-醉_新+漳¢结^从后来寒山所经历的仕途坎坷来看,寒山若是出生于高级官僚的家庭,《寒山诗》中所谓“书判全非弱,嫌身不得官。铨曹被拗折,洗垢觅疮瘢”(《书判》一一三)这样的科场黑暗的情景不可能发生在他的身上。虽然科场的黑暗在当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初,吏部岁常集人,其后三数岁一集,选人猥至,文簿纷杂,吏因得以为奸利,士至蹉跌,或十年不得官,而阙员亦累岁不补”[18],但这种情形至多是发生在普通的士人身上,而不太会落到高宦子弟的身上。如果寒山出生高宦根本没有理由在文章、能力被认可的前提下,屡屡折戟于科场(即《个是》一二〇所言“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退一步而言,即便是在“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19]的开元、天宝之际,寒山(或者是出于家庭的需要)特别希望能够在文章上证明自己,如前文所言,既然“书判全非弱”,文章已经得到了承认,在经历了屡次的科考失败之后,寒山依然可以凭借着门荫来踏入仕途,“凡用荫,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三品子,从七品上;从三品子,从七品下;正四品子,正八品上;从四品子,正八品下;正五品子,从八品上;从五品及国公子,从八品下。!q~i_u?s*h¨u,b.a+n/g_.,m^e*凡品子任杂掌及王公以下亲事、帐内劳满而选者,七品以上子,从九品上叙。其任流外而应入流内,叙品卑者,亦如之。九品以上及勋官五品以上子,从九品下叙。三品以上荫曾孙,五品以上荫孙。孙降子一等,曾孙降孙一等。赠官降正官一等,死事者与正官同。郡、县公子,神从五品孙。县男以上子,降一等。勋官二品子,又降一等。二王后孙,视正三品”[20],而不至于陷入潦倒、尴尬的状态。同时,寒山的家世也不可能是工商之人,亦即从事经商生意,因为,唐政府对于参加科考的人有着严格的规定,有三类人是不能参加科考的,一为曾经触犯大唐律法的,一为工商子弟,一为州县小吏。直到开元末,依旧保持了“工商之家,不得予于士”《唐六典》卷三《各部郎中员外郎条》,(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版。的制度。
所以寒山的家世,至多是一个中下等的富裕家庭,也就是传统所说的庶族地主阶层。对于庶族地主子弟来说,在唐代开元、天宝之际,要求得入仕,不外乎三条道路,或者从流外入流(按照唐代的职官制度,官位共分九品,称流内官。九品以外的低级胥吏,称流外官。流外官通过考选,提拔为流内官,称为入流),或者是从军,以军功求入仕,再者就是通过科举考试[21]。其实,这三种方式寒山也都努力过。《寒山诗》中所言的“仕鲁蒙帻帛”(《元非》二八一),即表明寒山在因安史之乱而离开咸阳之后,在山东短暂地当过一段时间的胥吏,寄希望于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入流”,以实现其儒家的济世抱负,然终因无法接受仕途的黑暗而放弃;诗中所言的“少年学书剑,叱驭到荆州&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