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神话学”的旗帜,这一新学科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早期的神话学研究按其时间及主张可大致分为三派。以米勒等为代表的比较神话学派认为古代神话无非是寄生于语言这棵大树而生长的某种病变的思维意识(discours pathologique)。它发端于远古人们对太阳与风暴产生的原因及来源的经验性的解释。神话学的任务便是通过对语源的研究,探求字与字、词与词之间的共同点,从而找出其共同的渊源。将神话的起源归结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是这一学派的特征。德沙尔姆(P. Decharme)写道:“一个优秀的神话学家应该更注重自然而非语言本身。”由英国泰勒(E. B. Tylor)、兰(A. Lang)为代表的人类学派则主张神话不过是人类野蛮时代的思想反映,是一个逻辑尚未产生的前逻辑(prélogique)时代(学者弗雷泽语)的人类心理意识。全球各个民族都有同样的经历及其反映。在现代人类与古人类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思想智慧上的鸿沟。这一鸿沟的标志便是“万物有灵论”(泰勒语)。这一学派企图将神话从各自的社会民族背景中分离出来放到全人类的总框架中去研究,从而找出其共同的规律或曰节奏。这一学派也未跳出自然主义的窠臼,他们认为古人由对人与土地的关系的无知、对四季的更换、草木的枯荣等自然现象的解释而推演出神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德国学者格鲁佩(O. Gruppe)为首的语史学派。这一学派运用实证主义的方法,对口头的、文字的神话、史诗、宗教传说等进行逐条逐字的研究考证,对其作编年处理甚至印刷排版式的分类。他们结合考古学的成果,小心反复地考证一个神话故事究竟发生于何时、何地,反映了何种历史事件,是否与部落的迁徙、城邦的征战、王朝的覆灭等有着某种关联等等。这一学派的努力终于使神话学在向历史学靠近、成为一门科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瑞典学者尼尔松(M. P. Nilsson)的有关希腊迈锡尼文明神话与宗教的研究一书便是语史学派取得的丰硕成果之一,如今仍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