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相当高的评价,分别指出了布尔迪厄社会理论在西方人文思想传统中的承继与革新的两个特点。
从场域论到“揭秘”社会学
60年代初,布尔迪厄发表《继承人》,对法国教育制度进行社会学解剖,并在解剖中构筑其社会批判理论大厦。一直到其生前最后一部著作《经济的社会结构》(Les structures sociales de l'économie),他共推出(包括与人合著)二十多部专著,分析触角遍及于教育、知识、艺术、媒体、社会下层民众等各领域,并在此过程中丰富和完善其批判理论系统。要理解这座理论大厦,我们有必要从他构建大厦的基本要件——概念入手。
场域(champ)是布尔迪厄观察社会的首要概念。在他看来,现代社会分成错综交叉、既互相联系又各不相同的竞争或者斗争空间,即场域。按照社会分层,社会场域可分为经济场域、政治场域、媒体场域、知识场域等。在这些场域中,上上下下活动着分工不同的个体,布尔迪厄将他们称为社会行动者。这些行动者凭借自己所掌握的社会资本的多少来追逐和保持自己的利益和地位。布尔迪厄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他不仅将政治资本——权力和经济资本——财富放到个体所掌握的社会资本总量中去考虑,同时也将文化资本(他称之为象征资本)作为社会资本的重要指标。所谓文化资本包括学历、文凭等。布尔迪厄认为,在不同社会场域追逐的个体的目标是不同的,如果企业家追逐的是利润,政治家追逐的是权力,那么文化人追逐的则是地位、名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