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及社会心态。
实际上,法国大革命中从斐扬党人到克伦特派再到雅各宾俱乐部执掌权力的逐渐递进的政治程式在思想上也是革命实践家对各种启蒙理论逐步扬弃的过程。罗伯斯庇尔在大恐怖时期宣称他自己站在卢梭一边而反对伏尔泰及百科全书派便是明证。
18世纪的法国虽然社会经济已有长足的发展,然而人们的心理意识仍远远落在后面。启蒙思想虽然有广泛的传播,但其主要触及社会上层(包括贵族与大资产阶级),文化思想传播的渠道还十分不畅,其时昂贵的书价及森严的书禁更使启蒙思想的传输受到很大限制。据估算,孟德斯鸠的《法意》(De l'esprit de lois,亦译为《论法的精神》)在其出版后的十八个月中再版二十二次,印刷三万五千册之多,在1759年一年中,伏尔泰的《老实人》(Candide)再版八次,《百科全书》征得四千名认购者。但这种现象远非普遍,卢梭的《爱弥儿》远比《社会契约论》受欢迎,重要唯物主义哲学家拉梅特里(Julien Offray de La Mettrie)的几乎全部著述,莫雷利(étienne-Gabriel Morelly)的《自然法典》(Code de la nature,ou de véritable esprit de ses lois)却鲜有读者,狄德罗仅仅作为戏剧家与《百科全书》的编纂者才为人知晓,他们众多的大胆抨击宗教、社会的著述也罕有人问津。传统虽在松懈,但仍然顽强地束缚着人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