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加速的社会环境显然是地缘政治层面上的变化。,我/的.书*城_ ¢蕞¢歆_璋^结*更′欣·快·一般而言,众多的评论家将今天全球化的加速看成是80年代末东西“冷战”结束,以及苏联东欧阵营崩溃及中国大规模进行经济改革之后的结果。东西“冷战”的结束,使世界首次统一于市场经济体系。从人类历史进程看,以计划经济为导引的人类社会工程随着苏联东欧体系的解体而宣告结束,自1917年到1989年,一个巨大的历史括号关闭了。今天的世界,已经不再有任何一块市场经济的化外之地。
上世纪90年代以Inter为突破的信息网络革命为全球化的加速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加拿大学者麦克鲁昂(Marshall McLuhan)所称之的“地球村”成为人人可以触摸到的现实。全球化于是增加了全球信息网络化的意涵。信息化、网络化的全球化不再局限于经济、贸易及金融层面,地球村以图像、影视、时尚(时装、快餐、流行歌舞等)手段迅速将世界各地的人群拉近。^精~武.晓?说*网· ·已!发_布¢蕞`新-章*洁`今天的世界,再难找到一块自我封闭的绿洲。在全球范围内,在各文化、各宗教、各族群认同之上,正在或者已经形成一种同一的文化规范、同一的文化市场。从浅层次的衣食住行(麦当劳、可口可乐、圣罗朗、卡丹等名牌服装、“左岸”话语等)到深层的思维习惯、交流方式都正在形成相应的世界共通的标准。
目前的世界,一方面全球化在迅速推进,从经济、市场进入文化、价值层面;一方面这一推进又是建立于不同的文化认同基础之上的,甚至经常是以摧毁民族传统文化认同为代价的。也就是说,全球化在上世纪90年代的推进既以信息化作为强有力的支柱,又因此而被赋予了强烈的文化价值色彩。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认同这种内在的紧张关系使近代以来东西方的文化冲突更为加剧、更为表面化了。全球化因此被认为是文化冲突的重要源泉,而有关东西文化冲突,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冲突的论辩于是甚嚣尘上。¨嗖`嗖·小\税_罔? !冕!费*跃?黩¨
全球化的历史缘起
同任何历史事变一样,全球化也有自己的历史演变历程,只不过,全球化不像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历史那样显而易见,那样易于把握。学者们很难用一套确切的历史编年的办法来描述全球化的历史。在西方,有学者如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高夫(Jacques Le Goff),将全球化的历史一直上溯到公元前2世纪开始的罗马帝国时代,将当时罗马的扩张看作早期的全球化时代。按照这一思路,从中国历史出发,我们完全可以将秦始皇统一中国看作是从东方开始的全球化运动。只不过,中国的历史并没有沿着近代化的方向发展。
抛开古代的全球化不论,今天我们所说的全球化至少可以追溯到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美洲的发现、世界海路大通、西方殖民主义者东来。法国已故历史学家布罗代尔于1979年提出一个“经济世界”的概念。所谓“经济世界”指的是某一地区在历史上某段时间围绕着某一个经济中心形成的一个松散的经济体系。一个经济中心的形成,不仅因为地理因素,往往是因为它掌握了某种资源,控制了某项技术,拥有某种交换的关键手段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世界的中心不断转移。
按照布罗代尔的研究,从16世纪末年,西方文明的经济世界中心从地中海(威尼斯、热那亚)转向了大西洋(阿姆斯特丹),这实际上标志着西方文明彻底突破欧亚非相连的地中海区域。沿着哥伦布的航路来往于新旧大陆的船队,终于使大西洋取地中海而代之,成为世界贸易的海上中心通道,将曾经为海洋所隔绝的非洲、美洲都纳入这一运转轨道。从此,冲出欧洲的西方文明不仅自己堕入了这个无底的经济旋涡,而且将其他古老的亚欧文明也拖进了这一历史巨流。到19世纪,曾经据说是被欧洲人发现的美洲大陆上的纽约取伦敦而代之,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
布罗代尔当时并没有用全球化这个确定的字眼,但他所指的经济世界正是现今我们所说的世界经济一体化。比布罗代尔稍早,美国历史学家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用政治世界概括16世纪以前的世界体系,也正说明了美洲大发现以后经济取代政治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