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筠与李重进先后败亡,新兴的大宋政权顶住了考验,帝国局势暂得安定。\如^闻·罔. -已¨发~布!蕞-芯\彰·结^可是,对深谋远虑的赵匡胤来说,危险无时无刻不存在。一批旧军阀倒下了,一批新军阀又兴起,皇帝的龙椅随时可能被踢翻。该怎么办呢?
三 鸟尽弓藏: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在担心什么呢?
他没理由不担心。自五代以来,没有一个皇帝能长期稳坐龙椅,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仅仅中原就换了十几个皇帝,平均每个皇帝当不到四年,比现代美国总统任期还短。在这些皇帝中,不乏雄才伟略之人,比如后唐李存勖便是个英雄人物,可还是死于非命。谋杀、政变、叛乱交织为一幕幕血腥的政治史,对此,赵匡胤心里比谁都清楚。他一直在反思,那些死于非命的皇帝们,究竟犯了什么致命的错误呢?
一个人,无论他如何才华盖世,也不可能单枪匹马夺取天下,他需要盟友与支持者。这一点,赵匡胤早就心里有数,自从他投军以来,便想方设法拉拢一批人,团结在他周围。他甚至采用拜把兄弟的方式,与九人结为生死弟兄,这九人分别是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杨光义、李继勋、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这十个拜把兄弟又称为“义社十兄弟”,其中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等人都参与了陈桥兵变,成为大宋帝国的开国功臣。`天\禧^小¢税¨网` ~醉\歆-彰~截?埂¢芯¨快·除了义社十兄弟之外,赵匡胤在禁军中的亲信还包括慕容延钊、韩令坤、高怀德、赵彦徽、张令铎等人。
没有殿前禁卫军的支持,赵匡胤就不可能当上天子。坐上龙椅后,赵匡胤把殿前禁卫军副都点检慕容延钊提拔为都点检,把另一支禁军侍卫军的一号人物李重进挤掉,换成韩令坤出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
对于禁卫军在政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赵匡胤比谁都清楚。他们的实力足以左右政局,甚至可以再度发动政变夺权。慕容延钊与韩令坤虽是宋太祖的亲信,但终究比不上结义兄弟亲。为了稳坐江山,赵匡胤对亲信也不能不防。
建隆二年(961),鉴于李筠、李重进的叛乱都已镇压,国势初定,宋太祖赵匡胤开始着手削弱大将们的兵权。他罢免慕容延钊殿前都点检之职,改任山南东道节度使;罢免韩令坤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之职,改任成德节度使。!7!6\k+s′./n¨e?t\从此之后,殿前都点检一职不再设,而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一职则由结义兄弟石守信担任。
此时殿前、侍卫两支禁卫军的重要头目如下: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殿前都虞侯赵匡义、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马步军都虞侯张令铎、马军都指挥使张光翰、步军都指挥使赵彦徽。
在这些重要头目里,石守信与王审琦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赵匡义是亲兄弟,其他将领虽无结义,却也都是故交,情同兄弟。把禁军交给这帮兄弟,赵匡胤心里放心,只要禁军内部不动摇,其他人就难以窥视皇帝宝座。
史书上说,宋太祖“器度豁如”,确实如此。他从军队低层干起,一直到成为皇帝,若没有宽广的胸襟,就不可让那么多人团结在他周围。甚至可以说,赵匡胤身上有着某种江湖义气,江湖义气最讲究兄弟之情,他对这些出生入死的兄弟是信得过的。
但有一个人却不这样认为,这个人就是赵普。
赵普是宋代名臣,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闻名于世,也是赵匡胤手下的重要谋士。大宋开国后,赵普升迁为右谏议大夫兼枢密直学士,后来又升为兵部侍郎兼枢密副使。
在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后,宋太祖赵匡胤对大宋帝国的未来忧心忡忡,便召赵普问道:“自唐末以来几十年时间里,帝王之家换了八个姓,混战不停,百姓流离失所,这原因何在呢?我想要平息这些混乱,使国家能长治久安,不知有何良策呢?”
赵普答道:“陛下能想到这些事,真是天地人神之福。国家陷入混乱,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藩镇的权力太大,致使君弱臣强。若是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夺藩镇之权,控制其钱粮,收其精兵,把财政、军权控制在朝廷手里,天下从此安定矣。”
宋太祖听完后,若有所思。
赵普是话中有话,矛头直对准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将。其实自从石守信、王审琦分领侍卫、殿前禁军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