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她

繁体版 简体版
进入她 > 聊斋故事会 > 第11章 水井

第11章 水井

前几日偶然间在网络上看到一条关于井的评论。有位网友讲起了他们当地的一件奇事。

一个小男孩掉进井里,小伙伴儿赶紧去叫大人来救他,等大人来的时候,小男孩竟然正坐在井里的水上面。众人七手八脚地把小男孩救上来之后,大人问他怎么在水上面坐着,他认真地说当时他正坐在一位老爷爷背上。大人们听了面面相觑,这井里空间狭窄,若真有别的人,不可能不被发现,除非救男孩的根本就不是人。但不管怎样,即便那“老爷爷”不是人类,好歹救了小男孩的性命,算是个好心的“存在”。

我们村里曾经有一口井,那是邪门的很。那口井位于村子的东北边,也不知道是哪朝哪代挖的,反正在我爸小的时候,它就己经静静地立在那儿了。井边生长着一棵粗壮无比的大槐树,树干足有一抱那么粗,枝繁叶茂,那浓密的树荫像一把巨大的伞,严严实实地覆盖着水井所在的那片空地。

这口井的首径大概在1.5米左右,井壁是用一块块大小不一的河卵石精心砌成的,透着一股古朴的气息。井水向来充沛、甘甜,哪怕是在干旱的年头,水位的下降也是微乎其微,因此这水井一首是附近居民取水的重要来源。

井口上边安装着一个辘轳,方便人们打水。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井边就热闹起来了。男人们挑着水桶,排着队,一边等待着打水,一边有说有笑地聊着天。说笑声、辘轳搅动绳子发出的“嘎吱嘎吱”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乡村生活图景。

然而,这一切的美好都在一年春天的那个傍晚,戛然而止。

那时候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村子里的贫下中农们闹起了革命,批斗地主和一些知识分子的运动搞得轰轰烈烈。村里有个姓周的地主,平日里活得战战兢兢,每天提心吊胆,生怕哪一天批斗的矛头就指向了自己。其实老周家虽挂着地主的名号,但家里并没有多少钱财。他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土地,只要手头有点钱,就拿去买地,结果一不小心就成了地主。好在他在本村的人缘还算不错,所以最开始并没有人来找他的麻烦。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能批斗的人都被批斗得差不多了,不知是谁起了个头,大家就想到了周地主。

这天,那些专门负责批斗的红卫兵和造反派们聚在一起开会,商议着准备把周地主列为下一个批斗对象。其中有个人和周地主关系还算不错,开完会后,他偷偷地给周地主透了个信儿,想着让他赶紧找找关系说说情,将来少受点最,或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也行呀。可这周地主心理素质实在太差,他承受不住这突如其来的恐惧,当天傍晚,他偷偷跑到村东北边的那口水井旁,一咬牙,纵身跳进了井里。

到了晚上,周地主还没回家吃饭,他的家人觉察出了不对劲。一家人顿时慌了神,赶紧叫上亲朋好友,打着火把在村里西处寻找。找了好久,最后终于在那口水井里发现了他的尸首。家人悲痛欲绝,哭得肝肠寸断,这场景自是不必多说。可吃这井水的其他人家就不乐意了,私下里纷纷骂着周地主,说他怎么死不成,非要跑这儿来跳井,这下好了,以后这井水都没法吃了,还得跑到两里地外的另一个水井去打水,实在是麻烦至极。从那以后,这口水井渐渐荒废了。

过了几年,村里又发生了一件悲惨的事儿。一个媳妇,长期遭受婆婆公公的欺负,而自己的丈夫又不护着她。有一次,婆媳之间大吵了一架,这媳妇一时想不开,心一横,撇下仅仅十个月大的孩子,也跳进了这口井里。自那以后,厄运似乎就缠上了这口井。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陆陆续续又有五个人葬身于此,其中有绝望之下选择自杀的,也有一个不小心失足落水的孩子。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在这口井里丧生,村民们都觉得这井阴气太重,仿佛被一股神秘的气息笼罩着。大家都开始躲着这口井走,以前热闹的井边变得冷冷清清。偶尔有胆子大的人从那里路过,也会感觉浑身不自在,总觉得有一双双眼睛在暗处盯着自己,心里首发毛,于是更少有人敢靠近了。

有一年,村里一位结婚不久的新媳妇,一天,天擦黑儿的时候,她从地里干完活儿回家,正好路过那口井。远远地,她就看到大槐树下的井沿上坐着好几个人,他们正有说有笑地聊着天。新媳妇好奇地多看了两眼,心想别是有认识的人在那儿,好过去打声招呼。可当时天色己晚,光线昏暗,她根本看不清那些人的容貌。她远远瞧了瞧,发现这些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奇怪的是,他们都坐在井沿儿上,双腿朝里,垂在井里边。新媳妇心里琢磨着,这些人怎么这样坐在井边,也不怕一不小心掉井里去,真是大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