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她

繁体版 简体版
进入她 > 杂论对话 > 第195章 开源古义

第195章 开源古义

《开源古义通考:从三代井田到明清票号的财赋源流》

一、字源与原典:开源的哲学根基与初始形态

“开源”二字,本于《荀子·富国》“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3?8#看_~书@网@ ?.更<新t/?最?o快)许慎《说文解字》释“源”为“水本也,从水原声”,甲骨文“源”字象水流从山崖涌出之形,本义指水流的源头。引申至经济领域,《周易·系辞》云“何以聚人?曰财”,将“财”与“聚”并论,暗示财富需有源头活水。西周青铜器《散氏盘》铭文记载“履散邑,乃即散田”,记录开垦荒地的官方文书,此为“开田源”的最早实物佐证——周王通过授予土地使用权,激励贵族拓荒,新增耕地成为井田制下的赋税源头。

三代开源以农耕为根本。《周礼·地官·大司徒》规定“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将土壤分类管理以提升亩产。西周“藉田礼”要求天子亲耕千亩,《礼记·月令》载“孟春,令会男女,奔者不禁”,通过人口增殖保障农耕劳力,此为“以人口开源”。据《诗经·大雅·公刘》记载,后稷“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即丈量低湿平原开垦为粮田,使周部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奠定灭商的物质基础。商代已现工商开源萌芽,殷墟出土的“子龙鼎”铭文显示,商王武丁时期“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官方鼓励商人长途贸易,郑州商城遗址的制陶作坊、青铜器窖藏,证明商代设“工官”管理手工业,形成“工商辅农”的开源雏形。

诸子典籍中,儒家与法家对开源各有阐释。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提出“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将“节用”与“使民”并提,暗含“开源需以民力为本”;孟子发展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主张通过保护生产源头实现可持续开源。商鞅在《商君书·垦令》中设计二十项垦荒措施,如“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强制商人参与农耕;韩非子更言“仓廪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将农业视为唯一合法财源。

二、战国至秦:变法图强中的开源实践

战国时期,“开源”成为强国根本,以李悝“尽地力之教”与商鞅变法最为典型。李悝在魏国推行《尽地力之教》,要求农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即在一块土地上混种粟、黍、麦、菽、麻,利用作物互补性提高产量。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其法使魏国“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按每户百亩计算,每年多收粮食三十石,国库税赋由此倍增。为防止“谷贱伤农”,李悝创“平籴法”:“上熟,其收自四,余四百石;中熟自三,余三百石……故大熟则上籴三而舍一,中饥则发中熟之所敛”,通过政府调控粮价,确保农民持续投入农耕,维持税源稳定。

商鞅在秦推行《垦草令》,核心包括“使民无得擅徙”以固定农耕劳力、“废逆旅”取缔旅馆使游民务农、“壹山泽”国家垄断资源迫使民众归农。《商君书·算地》记载,此令推行后“农民不伤,奸民无朴”,秦国荒地开垦率提升40%,“粟爵粟任,则国富”。同时实行军功爵制,“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士兵通过军功获土地、奴隶及爵位,形成“战斗-拓地-增税”的良性循环。据《史记·秦本纪》,商鞅变法后“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公元前340年商鞅伐魏,“降魏公子卬,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拓地千里使秦国税源扩大数倍。

齐国管仲推行“官山海”,国家垄断盐铁资源:“盐者,国之大宝也”,“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i·7^b-o_o^k/.*c.o\m′设盐官管理煮盐,铁官督造农具,允许民间生产,政府抽十分之一税。《史记·货殖列传》载“齐冠带衣履天下”,因纺织业兴盛,临淄成为商业中心,市税占财政收入三成以上。

三、汉唐盛世:从资源垄断到流通革新的开源进阶

汉武帝时期,桑弘羊推行盐铁官营:盐务“募民自备经费,煮盐予用,官与牢盆”,铁业“非县官所卖,不得私铸铁器煮盐”。据《盐铁论·本议》,此政策使“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国家财政从“府库并虚”转为“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同时创“均输法”与“平准法”,由均输官统一采购、运输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政府通过调控流通获取差价,实现“以流通开源”。

唐肃宗时,刘晏改革盐法,罢除官运官卖,改为“官收盐户之盐,转卖于商人,任其所之”。商人纳钱购“盐引”自由运销,政府设十三巡院稽查私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