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她

繁体版 简体版
进入她 > 杂论对话 > 第195章 开源古义

第195章 开源古义

。改革前“盐利岁才四十万缗”,后“岁入六百万缗,超过租庸调之半”,《旧唐书》赞其“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刘晏提出“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用足”,盐为民生必需品,“寓税于价”,使“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开创“以民生必需品为税基”的开源新径。

唐代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规定“蕃商货物至港,先赴市舶司呈报,抽解十分之一”,精贵物品“官市其半”。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在《中国印度见闻录》中记载,广州“仅胡椒一项,每日进城就有上千袋”,市舶收入“岁得缗钱数十万”。更通过朝贡贸易“厚往薄来”,如大食国进贡狮子,唐回赐丝绸万匹,以贸易开源换取政治认同。

四、宋元变革:金融创新与商业革命的开源突破

北宋初年,蜀地“铁钱重,不便贸易”,十六家富商“连保作交子”,用楮纸印造,每贯收30文手续费,“岁获钱百缗”,此为“以信用工具开源”。天圣元年政府收归官办,设“交子务”,规定“以铁钱为钞本,每界交子备本钱三十六万缗”,每三年换界一次。《宋史·食货志》载,交子流通后“蜀商货殖倍旧”,政府通过发行交子获取“铸币税”,如“大观中,交子改钱引,每贯收纸墨费三十文”。

王安石推行市易法,“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卖出”,商人可赊购货物,年息二分,据《宋会要辑稿》,市易务“岁收息钱百余万缗”;青苗法规定“诸路常平、广惠仓,岁出粟贷与民户,出息二分”,熙宁六年青苗息钱达三百万贯,然因地方官强制摊派,反成扰民之源。元代设工部与将作院管理官营手工业,全国设织染局21处,工匠4000余户,“岁织段匹十万匹”,官营矿业“岁入金1.9万两,银6万两”,两淮盐司“岁办盐300万引,每引价银10两”,盐利占财政收入一半以上。

五、明清商帮:技术、金融与全球化的开源巅峰

明万历年间,徽商吴养春发明“日晒制盐法”,改煎煮为日光蒸发,省柴薪六成,所产“吴字盐”“色白粒大,价高普通盐二成”,控制两淮盐引60%份额,此为“以技术创新开源”。徽商在茶叶经营中首创“字号”品牌,如“胡开文”茶号所产红茶“每斤售银一两,较他茶倍之”,通过“产地+工艺”双品牌策略实现溢价。

清道光三年,晋商雷履泰创办日升昌票号,首创“异地汇兑”,每汇千两收手续费五两,“岁入百万两”,光绪年间分号达47处,形成全国金融网络。晋商先办“账局”放贷,后发展为票号,乾隆年间平遥账局“资本五十万两,岁息十五万两”,光绪间承汇京饷,“每万两收汇费百两”。\d¨a?s_h,e+n^k?s′.*c^o_m+隆庆元年开放月港,“准贩东西二洋”,商民出海领“船引”,每引税银三两,据《东西洋考》,月港“岁入税银二万两”,万历年间增至二万九千两,中国生丝、瓷器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输往美洲,换回白银,“自大帆船贸易兴,白银输入中国者,年均达二百万两”。

六、典籍义理:开源与节流的辩证体系

荀子在《富国》中提出“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唐杨倞注:“源谓农桑,流谓末作”,强调开源需重本业,节流需抑末作,核心在“上下俱富”:“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反对政府过度开源伤民。《盐铁论》中贤良文学批评桑弘羊盐铁官营“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主张“开源在民,不在官”;桑弘羊则反驳“山海之利,广泽之畜,天下之藏也,皆宜属少府”,揭示开源需平衡国家与民间。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批判“废金银”,主张“工商皆本”:“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突破传统开源观。

七、总结:古代开源的核心要义

古代开源以实体生产为根本,从周秦垦荒到明清矿业,皆围绕“可计量的实物产出”。技术与制度是开源的两大路径,如李悝混种技术、刘晏榷盐法。古人强调“源流相济”,如《管子·八观》“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宋代交子因“钞本充足”而流通,明清票号因“资本实足”而兴盛。开源从周秦“重农单源”发展至明清“多元复合”,反映商品经济演进。其终极目的在“养民”,如《尚书·大禹谟》“政在养民”,开源的根本是“民足则国富”,而非政府聚敛。

从三代井田到明清票号,“开源”的本质始终是“寻万物可生财之根本,以技、以制、以时开拓之,使财货如江河有源,长流不息”。此义虽与现代“开源”名同实异,却同循“溯本求源”之理,为理解传统经济智慧提供镜鉴。

《开源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