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悬壶济世,佛家普度众生。¢s_o?k~a·n_s_h+u¨./c¨o-m′
可发生在广袤东北大地上的那些事儿,足以让寻常人对道士的固有印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至于发生在张巨鹿身上的离奇故事,不得不从另外一个故事说起。
故事的起因,还要从70年初春的某一天说起。
提起黑龙江省海林市,知道的人并不多,可提起「威虎山」,却无人不晓。
它原本没名,老一辈子的人都习惯称这里为「大夹皮沟山」,这里是惯匪「座山雕」的巢穴,早些年称「座山雕棚」。
直到1947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侦察兵小分队进山剿匪,英雄侦察员杨子荣深入敌巢,小分队最后以少胜多,智歼全部匪徒。
1967年发现和确定该无名高地为当年「座山雕」的巢穴遗址后,将「威虎山」三字石刻在山顶岩石上,也从这一天开始,「大夹皮沟山」才正式改名为「威虎山」。
连绵「威虎山」下有个村子,叫道横村,村子里有一户胡姓人家,当家的男人是个铁匠,打铁技术一流,凡是出自他手制作的马蹄铁,结实耐用,久而久之,绝大多数的村民称他为‘蹄大拿’。
老胡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是随父辈闯关东乞讨到这里的,最终在道横村安家落户。
那时的东北地广人稀,只要你有本事盖房,至于能盖出来多大的房子,都是属于你自己的。
种地也是同理,只要你能种得过来,能开垦多少良田全凭个人的本事。
二十年光阴的奋斗,老胡盖了四间大瓦房,前后院共有良田十几亩,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妥妥的吃穿不愁小康生活。
老胡头的婆娘是关外人,长得不漂亮,带有一口浓重的河间口音。
那个年代的信息闭塞,医疗条件更别提了,小病挺,大病埋。
由于那时也没有计划生育这一说法,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们生育六男一女。
这家里吃饭的嘴一多,开支就大,女娃倒还好一些,吃不了多少食物,可随着逐渐长大的六个男娃,以及婆娘那越来越大的肚子,老胡发了愁。
虽说家里良田十几亩,平日里又有打铁为营生,可半大小子吃死老子这话,说得一点也不假。.零`点-看′书/ ·已?发?布*最^新~章\节*
没得办法,当地里没活儿时,没人找他给马钉蹄铁时,老胡便会进山。
东北地区的山里除了有供人打牙祭的野味,还有一种特别值钱的东西!
「棒槌」为何物知道的人不多,可说起它的学名,则没人不知道。
棒槌,学名‘人参’。
足两的棒槌可切片入药,也可泡酒,但值不了什么钱。
可棒槌一旦重半斤以上,随着重量每增加一两,它价值几乎是成倍增加。
俗话说七两为参,八两为宝,至于九两的棒槌,似乎没几个人见过。
而老胡的本事,便是在深山老林里寻找大棒槌。
要说一个大铁匠掌握「赶山」的本事,说出来谁也不信,但事实偏是如此,老胡「赶山」的次数并不多,可他从未空手回来过,每一次都能解决家里缺衣少食的燃眉之急。
今年的冬天走得晚,地里还有半米高的雪,无法播种,这便导致没人找他给马钉蹄铁,家里也就没了收入,可米缸已经见了底,这倒难不倒老胡,无非是将一天的三顿饭改成两顿饭,吃不饱也饿不着,一家老小硬挺个把月的苦日子就能撑过去。
可看着即将临盆的婆娘,老胡闷闷抽了半宿的烟,大人能挺孩子能挺,偏偏胎生产这事儿没法挺,一旦婆娘临盆,到处都需要花钱。
再三又再三的思量下,老胡决定明天「赶山」去。
老胡并不想去「赶山」,他的每一次「赶山」都是迫于为全家老小生计而发愁的无奈,如果可以的话,他倒是希望自己可以一辈子不用去山里。
四月初一那一天,老胡趁着残月还悬在山尖时,朝着大夹皮沟山走去。
老一辈儿的人并不习惯「威虎山」这个新名字。
大夹皮沟山的向阳面与寻常山林无二,山脚被人开垦种地,越是往上的树长得越高大、越茂密。
可山的背阴面,却是一个又一个高达数十丈的悬崖峭壁。
与大夹皮沟山相对而立的那座山,没名儿,但也是半面峭壁,与大夹皮沟山相呼应,使得两山中间形成一个山间深谷。
至于山间里面有什么,没人下去过,所以没人知道。/x^g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