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八世纪的夏、商、西周时代,随着农业生 产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注意天象气候的变化,从长期的观察中,总结出 不少的天文知识,制定出历法。,墈′书?君, /唔?错?内!容+相传在远古时代已经制定出我国历史上最早 的一部历法,即《黄帝历》。到了夏代,又制定出以阴历正月为岁首的 《夏 历》,这是现代阴历的起源。到了商、周时代,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开始使用阴阳合历,分别以阴历十二月与阳历十一月为岁首。由于一个阴历 年只有 354天,与一个阳历年差11天多,为了调整阴阳历参差,开始设置 了闰月。同时商、周时代对天象的观测也有了不少的成果。如商代已经发现 了日月食现象,甲骨文中已有关于日月食的记录。西周时,人们已经注意到 天体运行和星座位置的变化,对一些星座开始命名,并发明了岁星(即木星) 纪年法、二十八宿观测法、土圭测目法等改进历法的依据。进入春秋战国时 代,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天文历法也有不少的进步。春秋时期,在观测恒 星、慧星和日月食方面出现了不少的新成就,例如记载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有 关哈雷慧星的记录,当时对夏至和冬至时间的观测也较为准确了,而且基本 上区分了二十四节气。!幻/想′姬\ !更¢歆^醉!快′到了战国时代,开始出现一些专门研究星象运行的学 者,其中最著名的是齐人甘德和魏人石申,他们各写了一部天文学著作,被 后人合称为《甘石星经》,在这本书中记录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出没的规律;还详细地记录了黄道附近恒星的位置及其距离北极点的度数,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
到了秦汉时代,随着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昌 盛,其中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联系的天文历法更为突出。西汉司马迁著的《史 记》和东汉班固的《汉书》两部著名史书中,就有专门记录星象和历法的《天 官书》与《天文志》、《律历志》。杰出的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 动仪,并著有天文学专著《灵宪》一书。至于历法,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 现春秋战国时期历法混乱,各诸侯国采用的历法不一,为统一历法,他令人 另造新历,以阴历十月为岁首,称为《颛顼(音zhuān xū)历》。汉初延继 了秦制,也是使用《颛顼历》。到了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5 年),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上书汉武帝,认为秦历不够精确, 与实际天象不一致,在历法上不应出现月亮的时候,月亮却高挂在天空,而 应当看见月亮的时候却反而瞧不见。_比!奇*中?雯^枉* _耕?新·蕞?哙/武帝就令他们几人及其他一些人另造新 历。新历以正月为岁首,于武帝太初元年 (公元前104年)宣布实行,在全 国范围内使用,这就是《太初历》。《太初历》延用了188年,到东汉章帝 元和二年(公元85年)时,由于《太初历》与天象相差越来越明显,章帝下 诏令李梵等人加以修改,修改后的新历称为《四分历》。到了三国时期,魏 文帝黄初年间(公元220—226年),魏文帝采纳太史令韩 的建议,改《四 分历》为《黄初历》。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元237年),采纳尚书郎杨伟的 建议,再次修改历法,定为认农历正月为岁首,此历即为《景初历》。晋武 帝时,改《景初历》之名为《泰始历》。所以实际上从曹魏中期到南朝刘宋 初年的二百年间,历法皆用 《景初历》。
到了宋文帝元嘉年间(公元424—453年),著名天文学家何承天通过多 年的天象观测与实际研究,发现《泰始历》不够精确,已经不符合当时天象 了,比如:当时冬至的实际日期已经和历法所载日期差了三天。于是他上报 朝廷,受命制造新历。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新历经政府下令颁行, 命名为《元嘉历》。
以上就是祖冲之以前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概况,这体现了我国广大 劳动人民和科学家对于天文历法的观测研究不断深入、精确。正是他们持之 以恒的研究,为祖冲之及后人再对天文历法进行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
通过对前人的优秀成果的研究,开拓了祖冲之的眼界,提高了他的认识。 但是,祖冲之明白,只是依靠前人留下的东西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于是 他非常重视科研实践,走到大自然中,在实践中获取经验,从实践中检验所 学的天文历法理论的正确与否。
古代天文观测,特别是为了制订历法所进行的天文观测的中心课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