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寒山来说,选择在天台山隐居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天-禧¢小¢税.枉- \首\发′在遍览天台山风光之后,寒山选择了翠屏山作为自己的栖身之所。翠屏山则在桐柏山西南,“天台观在唐兴县北十八里,桐柏山西南瀑布岩下。旧图经云:‘吴主孙权为葛仙公所创’。最具形胜,北沿王真君坛,东北连丹霞洞,西北枕翠屏岩。故孙兴公《天台山赋》云:‘搏壁立之翠屏’,即此岩也。仙坛与翠屏岩耸空斗峙,瀑布迸流落落西崖间,可千余丈,状素蜺垂天,飞帛触地”[27]。在天台山众多的幽栖佳境之中,寒山之所以选择翠屏山,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作为隐居的地方,寒山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周围环境的优美。而翠屏山本身环境清幽,古木参天,层峦叠嶂,绿水缭绕,“猿啼溪雾冷,岳色草门连”(《卜择》七八),人栖居其间,陶靖节先生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8]的闲情逸致唾手可得。此外,翠屏山北面为琼台双阙,“翠壁万仞,森依相向”、“幽花凝岸,苔茵布石”[29],西北面为道教桐柏山福地,可谓山水环抱,清幽得自然之天成。其次,就此刻寒山一心捐儒归隐的心态而言,选择桐柏宫附近之地作为隐居之所是非常自然的。唐代因李唐皇室的推崇,道教兴盛,桐柏为道教金庭福地,继司马承祯之后更是声名煊赫,慕名到桐柏宫修仙的人不在少数,早年受道家思想以及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此刻备受世俗功名之途的打击,放弃了儒家入仕追求的寒山,作为一个传统的士人,进而选择道家之地归隐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优*品?小+税?惘` `毋¢错^内-容-760年,寒山选择在翠屏山脚下隐居,翠屏山脚的小山村成为了寒山理想中的家。自上元元年(760)开始,寒山隐居翠屏山中,这段隐居的时间非常之长,一直到贞元六年(790),寒山在翠屏山整整呆了30年。
做出隐居的选择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真的要适应在翠屏山的隐居生活却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思想上的转变总是来得比较容易的,在经受了“文不成”、“武不勋”的早年潦倒生活之后,儒家的理想在寒山的心目中破灭了。在儒道互补的传统思想体系中,寒山很自然地接受了道家清静自然的思想,决意归隐翠屏山。在思想上选择一个放弃另外一个,是很自然的事情。但生活中却完全不一样,生活毕竟是现实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可以解决的。在寒山决定隐居之后,他首先遇到的也是最大的一个难题是语言问题。作为一个在咸阳生活了近三十年的人,寒山所能够接受的、理解的语言是咸阳一带的语言,陕西的语言和天台的语言有着很大的差异,若同是书生,或者还好交流,但此刻的寒山是隐居于山林之间,所遇到的都是天台当地的土著,语言上的沟通自然是非常难的事情,“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时人》二二一)。
与天台山当地的语言差异,让寒山倍感孤独,在寒山初到天台并决定隐居翠屏山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寒山都生活在孤独之中。¨6_腰,墈¨书^旺, ¢追?罪¢芯\彰,洁_这份孤独勾引起了寒山对于故乡的怀念,对于亲人的思念,“去年春鸟鸣,此时思弟兄。今年秋菊烂,此时思发生。绿水千肠咽,黄云四面平。哀哉百年内,肠断忆咸京”(《去年》一八〇),思念此刻占据了寒山内心的全部:
弟兄同五郡,父子本三州。
欲验飞凫集,须征白兔游。
灵瓜梦里受,神橘座中收。
乡国何迢递,同鱼寄水流。
(《弟兄》六)
这首诗的风格在全部三百余首的寒山诗中是不多见的,寒山的诗很少用典,采用的是清新、自然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而这首诗则几乎句句用典[30],并且其所用之典均与孝思乡愁相关,这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此刻寒山身处异乡的孤独感。此诗开头两句中,寒山用庾信《哀江南赋》之典,庾信《哀江南赋》为赋史名篇,自初唐人撰《周书·庾信传》起,一直被看作庾信抒写乡关之思的代表作,“五郡则兄弟相悲,三州则父子离别”,此处以梁亡武帝父子兄弟分离,来比喻骨肉离散,父子兄弟不得团聚。“飞凫&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