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全志》卷二《山》。
[11] 张联元:《天台山全志》卷二《山》。
[12] 项楚:《寒山诗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218—219页。
[13] 此诗原见于“拾得录”,钱学烈先生认为拾得从小在佛寺为僧,与道教不相关涉,不能写出这类诗,故因为寒山诗混入拾得诗者。《寒山拾得诗校评》,第71—72页。
[14]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
7.谈笑有知音,诗隐本非禅
发觉修道实际上并不能实现长生,生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花开花落一般自然,这原本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但对于年老的寒山来说,这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自上元元年(760)自己抛弃儒家信仰,毅然离开了曾经苦苦追求的仕途,选择了道家的归隐之路,原本以为这样的选择能够使自己的心灵得到真正的解脱,能够在精神上获得自由和宁静。长生甚至是白日飞升,这样的目标曾经在寒山看来是那样的接近。然而,无情的事实告诉寒山,所谓的长生是没有办法达到的,人的生老病死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寒山的归隐就是为着长生而来的,既然长生肯定是无法达到的,那此刻的寒山又将何去何从呢?76岁的寒山,病体初愈,迎着晨风,坐在寒岩洞前的宴坐石上若有所思,想到自己漂泊半生,辗转到了这寒石山,为的就是求长生之道,长生不可能了,自己接下去能做什么呢?寒山觉得很无助,心里一片空荡荡的,只觉得这寒石山也突然变得空旷,这种空旷甚至有些吓人,所谓境由心生,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