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她

繁体版 简体版
进入她 > 荒野寒山 > 第70章完结

第70章完结

传说虽然没有可靠的文献依据,但是其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将寒山与寒山寺联系起来的就是这种传说的力量。?躌~4~看`书· -追+最¢薪′璋?結.根据钱学烈先生的考查,寒山寺在宋代的时候还只称枫桥寺或妙利普明塔院或普明禅院,其名见于文献是开始于明代[16]。寒山与普明妙利塔院的正式融合成为寒山寺也是在这一时期,姚广孝于永乐十一年(1413)在其所撰的《寒山寺重兴记》中称:“唐元和中有寒山子者,冠桦皮冠,着木屐,被褴缕衣,掣风掣颠,笑歌自若,来此缚茆以居,寻游天台寒岩,与拾得、丰干为友,终隐于此。希迁禅师于此建伽蓝,遂额曰‘寒山寺’。永乐三年深谷昶禅师募建殿室,于方丈设寒山、拾得、丰干像,不敢忘也。”虽然,寒山并未曾到过寒山寺,更谈不上曾经主持寒山寺,但是,寒山寺是寒山这一文化现象的结果,是传说所至也好,是诗文影响所及也好。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物,寒山寺成为了吴中胜景,因此而享誉中外。

如果说国清寺僧作伪闾丘胤序而使得寒山作为一个文殊转世的僧人形象出现,寒山寺则是作为僧人形象的寒山的归宿,那么“和合二仙”的传说则是寒山作为僧人形象的升华。+幻`想¢姬′ ,追~罪¨辛\漳!结-和合二仙是中国民间神话中象征着和美、团圆之神,关于其来历,则是有不同的版本,其中之一就是与寒山和拾得相关。

和合二仙

寒山、拾得何以成为和合二仙?民间有着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寒山和拾得原本同住在北方的一个村子,两人亲如兄弟,寒山略长。后来两人同时爱上一个女子,但是互相不知道。直到拾得要和那个女子结婚,寒山才知道,于是弃家到苏州枫桥,削发为僧。拾得在听说了此事之后,也舍女来到江南,寻找寒山。探知其住处后,折一盛开的荷花前去见礼。寒山一见,急持一盒斋饭出迎。二人相见,一荷一盒而欣喜若狂,相向而舞,后拾得也出了家,二人在此开山为庙,即为“寒山寺”。另一种说法是寒山和拾得都是僧人,寒山是个诗僧,曾隐居于天台山寒岩,因名寒山。寒山的诗写得很美,他曾在国清寺当过厨僧,与寺中的拾得和尚相见如故,情同手足。/嗖?艘-小/税¢蛧/ ·追?蕞_歆`璋*結*拾得是个苦命人,刚出世便被父母遗弃,抛弃在荒郊,幸亏天台山的高僧丰干和尚化缘路过其处,他慈悲为怀,把他带至寺中抚养成人,并起名“拾得”,在天台山国清寺将他受戒为僧。拾得受戒后,被派至厨房干杂活。当时寒山还没到国清寺,拾得则常将一些余羹剩菜送给未入寺的寒山吃,丰干和尚见他俩如此要好,便让寒山进寺和拾得一起当国清寺的厨僧。此后,两人朝夕相处,更加亲密无间。寒山和拾得在佛学、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常一起吟诗答对,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诗集》三卷。这两位唐代高僧,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主持,此院遂改名为寒山寺,以此闻名中外。民间珍视他俩情同手足,和睦友爱的情意。还有一种说法是,相传国清寺内举行法会,越州信徒王老太和女儿芙蓉赴会,因旅途疲乏病倒寺中,寒山、拾得两人采药、熬药照顾王老太。老太死前立下遗嘱,要女儿跟寒山、拾得其中一人结婚。处理好老太的后事,寒山、拾得二人相互推让。后寒山出走,拾得则告别芙蓉去寻找寒山。千方打听,才得知寒山在苏州的一座古寺里出家了。两人相会的时候,寒山手捧一个盛着素斋的竹盒,拾得采来一支红艳的荷花。此后,两人一起住在这座古寺里,一起出家,后人称这寺院为寒山寺,称拾得为“和仙”,寒山为“合仙”。自宋代起就祭祀为和合神。至清代雍正十一年,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此后,寒山、拾得作为和合二仙,成为了婚嫁喜庆之神,民间但逢婚娶喜庆之事,都要在中堂悬挂二人画像,以祈愿美满幸福。同时,作为和合二仙,寒山、拾得也成为了传统年画的基本题材之一。

由闾丘胤而至寒山寺,由寒山寺而至和合二仙,这样演变,自然是寒山生前所未曾料到的,虽然寒山在其诗中也曾说过,“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有人》三〇五)。但是不管传说有多么得荒诞不经,不管闾丘胤伪序是出于何种目的而作,这种演变至少表明了在寒山死后,其所受到的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