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程度。撇开事实的争论,对于寒山诗的流传和影响的扩大而言,无疑是具有好处的,因为中国传统的大多数文人都是具有佞佛的心理,对于充满禅机和隐趣的作品非常推崇,而这也正是寒山诗的一大特点,“寒山子诗,绝尽烟火之气;圆洁自然,颇近于陶,僧也而仙矣”[17],这样的风格适合了中国传统士人审美需要,“不拘格律,直写胸臆,或俗或雅,涉笔成趣”是寒山诗的总体风格。寒山诗所独有的风格为后代文人所模仿,从而形成独特的“寒山体”。如果说僧人一开始时篡改徐灵府所搜集的寒山诗是出于一种功利的目的,而寒山诗后来的大力流传,却也正是得益于此的。泉下有知的寒山,或者根本想不到当初拿着木棍追打自己的僧人,此刻却在极力地抬高着自己。当初自己非常讨厌出家,可到最后,自己反倒也成为僧人,还是一个“诗僧”。这样的结果,多少有些反讽的意味,但这就是现实。
但是,寒山诗最早毕竟是由道士徐灵府收集的,在寒山被不断地僧化、佛化的现实面前,道家徒难道没有任何的努力吗?当然不是,现存于《太平广记》中由晚唐道士杜光庭撰写的《仙传拾遗》里面保存着这样一则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