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她

繁体版 简体版
进入她 > 荒野寒山 > 第76章完结

第76章完结

与寒山之生没有确定日期不一样,寒山之卒有着确定的日期,这个日期来源于天台民间。?优*品?小+税?惘` `毋¢错^内-容-自明代嘉靖年间起,张姓迁居于寒山隐居的寒石山脚下,村因其姓而名“张家桐”村(目前以陈姓为主),该村自其时起,世代相传,均以九月十七日(阴历)作为寒山的逝世日子,每年都设祭以纪念,至今如此。虽说这种传说并没有可靠的文献记载,但是,在将寒山作为一种民间的宗教信仰形态的前提之下,这种世代相传的论点至少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合理性。再者,寒山其名即是由“寒石山”而来,其晚年一直是隐居在该地,这也是一个不能不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将寒山去世的日期定在九月十七日,聊备一说。同时,依民间的说法,寒山是在明岩去世的,死后即葬在明岩。此事释传灯的《天台山方外志》可以作为旁证,在其书中,传灯曾对寒山塔作了记载:“寒山塔,在寒岩寺右洞侧,寒山入灭,有梵僧杖锡黄金锁子骨,或问,对曰:‘吾拾菩萨舍利归西天耳!’”这表明寒山至死一直是在寒石山,未曾离开。由此可见余嘉锡先生所论寒山于贞元九年(793)遇沩山灵祐后离开天台之不确。寒山墓塔之位置,即在寒石山明岩洞右洞侧象鼻峰顶[2]。

二、寒山与天台

寒山为陕西咸阳人,这在寒山诗中是可以得到印证的,《寒山诗》中有言“游猎向平陵”(《寻思》一〇一)、“出入帝京里”(《董郎》一三七)以及“肠断忆咸京”(《去年》一八〇)等语,此处“平陵”即指汉昭帝墓,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北;“帝京”即是长安;“咸京”,即指咸阳。-2/s¢z/w`./c+o-m′这两首诗是寒山对其早年生活的回忆,表明其早年生活的范围即在唐都长安、咸阳一带,咸阳在当时属于京兆府,此处以京兆咸阳作为寒山的出生地,比较切合寒山诗中所言情形。而在安史之乱以后,寒山子离开了咸阳,辗转到了天台,最后归隐于天台寒石山。这是对于寒山子生平大致轮廓的确定,而要对寒山子整个行迹进行考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第一,寒山子离开咸阳之后是不是直接就到了天台?

第二,寒山子到天台之后是不是直接去了寒石山?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寒山子在离开咸阳之后,经过了一个短暂的流落期(大概三四年)之后,大约于上元元年(760)来到天台。这个短暂的流落期,寒山子先是到了荆州。据《旧唐书·地理志》:“自至德后,中原多故,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乃置荆南节度使。”又,《寒山诗》中有“送客琵琶谷,携琴鹦鹉洲”(《忆昔》一七八),其所言的“琵琶谷”即在今湖北郧县,处于汉江边上,离荆州很近;“鹦鹉洲”即在今湖北武汉汉阳鹦鹉湖。¢0`0?暁\税\惘, ¢埂?辛~醉¨全?《清一统志》载:“湖北武昌府,鹦鹉洲在江夏县西南二里,祢衡墓在鹦鹉洲,今沦于江。”据此可以断定,安史之乱后,因长安一带混乱,两京很多士人均逃亡荆州一带,以避战乱,寒山子亦随之越秦岭,下汉水,走襄阳,至荆州。在荆州,寒山子过着优游的生活,自称“山林人”(《元非》二八一),在荆州琵琶谷、鹦鹉洲一带,“乐山登万仞,爱水泛千舟”(《忆昔》一七八)。这样的生活毕竟不能让寒山子完全静下心来,真正地做一个“山林人”,因为此时离寒山子科场失败的经历尚不远,寒山子依旧抱着儒家救世济民的思想,所以,在荆州的山隐生活大概过了一两年,寒山子也就厌倦了。“元非隐逸士,自号山林人。仕鲁蒙帻帛,且爱裹疏巾。道有巢许操,耻为尧舜臣。猕猴罩帽子,学人避风尘。”(《元非》二八一)这里很直观地表现出了寒山思想的转变,原本有济世之志的寒山,不甘在荆州过着隐逸的生活。“仕鲁”,意味在鲁地为官,据此推测寒山子或者曾经到过山东某地,做过一段时间的胥吏,从寒山子的思想演变而论,应该是可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