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的。故寒山子离开荆州之后,辗转到了山东,也担任了当地的一个胥吏,以求实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仕之后的寒山方真正体会到官场的黑暗,而这是其无法忍受的。此刻,对于寒山子来说是一个转折。早年科举屡屡不第,已经极大地打击了他的救世之志,此时作为一个胥吏对现实政治所感到的无奈,使得寒山子最终放弃了儒家救世的理想,选择了归隐,“道有巢许操,耻为尧舜臣”,这对于寒山来说,是必然的选择。在山东为胥吏的时间很短,大概在上元元年(760),摒弃儒家济世理想选择“巢许”之道的寒山子来到天台。
到了天台之后,寒山子是否直接就去了寒石山呢?
自从闾丘胤的序被认定为伪序之后,晚唐杜光庭在《仙传拾遗》中关于寒山子的记载就成为了直接可靠的材料:
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十余年忽不复见。
这里,杜光庭提到了翠屏山,也提到了寒岩,按照行文,似乎翠屏山就是寒岩,就是寒石山。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太平广记》所引的只是杜光庭《仙传拾遗》中的一部分,《仙传拾遗》一书已佚,因此它本身就是一个残篇,文字的完整性是无法保证的,故而,我们不能据此认为翠屏山就是寒石山,实际上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查考历代天台山志书,翠屏山在天台有二:南翠屏和北翠屏。南翠屏在今天台县南平乡翠屏村,清张联元《天台山全志》:“翠屏岩在天台南二十五里,有龙湫。《天台山方外志要》云:‘山形壁立如屏风,故名。’远望山势,中立如案,两端略起,似展诰轴,又名展诰屏。”北翠屏则在天台桐柏宫西南,徐灵府《天台山记》:“天台观在唐兴县北十八里,桐柏山西南瀑布岩下。旧图经云:‘吴主孙权为葛仙公所创’。最居形胜,北沿王真君坛,东北连丹霞洞,西北枕翠屏岩。故孙兴公《天台山赋》云:‘搏壁立之翠屏’,即此岩也。仙坛与翠屏岩耸空斗峙,瀑布迸流落落西崖间,可千余丈,状素蜺垂天,飞帛触地。”既然,翠屏山在天台有两处,大历年间寒山子所隐居的究竟是南翠屏还是北翠屏?我们认为应当是北翠屏。原因有二:其一,唐代道教兴盛,桐柏为道教金庭福地,继司马承祯之后更是声名煊赫,慕名到桐柏宫修仙的人不在少数,寒山早年受道家思想以及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入天台之初即去桐柏宫附近是可信的。其二,就地理位置而言,北翠屏靠近县城,寒山入天台之后,就近选择居所,也是非常自然的举措,况且此地又在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国清寺附近。基于以上两者,将寒山初入天台归隐之地定位北翠屏是可行的。这在《寒山诗》中也是可以得到佐证的,《平野》(二六三):“平野水宽阔,丹丘连四明。仙都最高秀,群峰耸翠屏。远远望何极,矹矹势相迎。独标海隅外,处处播嘉名”,以及《迥耸》(二六六):“迥耸霄汉外,云里路岧峣。瀑布千丈流,如铺练一条。下有栖心窟,横安定命桥。雄雄镇世界,天台名独超”,就这两首所描状的景色而言,实际上就是对于桐柏山、桐柏宫的称颂,这里的“翠屏”当是指北翠屏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