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翠屏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邻道教福地桐柏宫,近佛教天台宗祖庭国清寺,在这里,寒山子接受着天台山佛道两种传统的影响,对于他后来思想的发展演变具有积极的意义。-精′武/晓`说-徃* ¢追`罪-薪!蟑,洁·当然,此时寒山子在北翠屏只是隐居而已,他在这里有着妻儿、田地,过着农耕生活。“琴书须自随,禄位用何为。投辇从贤妇,巾车有孝儿。风吹曝麦地,水溢沃鱼池。常念鹪鹩鸟,安身在一枝”(《琴书》五),“茅栋野人居,门前车马疏。林幽偏聚鸟,溪阔本藏鱼。山果携儿摘,皋田共妇锄。家中何所有,唯有一床书”(《茅栋》二十七),“父母续经多,田园不羡他。妇摇机轧轧,儿弄口。拍手摧花舞,支颐听鸟歌。谁当来叹赏,樵客屡经过”(《父母》十五),“田家避暑月,斗酒共谁欢。杂杂排山果,疏疏围酒樽。芦莦将代席,蕉叶且充盘。醉后支颐坐,须弥小弹丸”(《田家》一一九),“偃息深林下,从生是农夫。立身既质直,出语无谄谀。保我不鉴璧,信君方得珠。焉能同泛滟,极目波上凫”(《偃息》一〇二)。寒山有妻、有子,过着简单的农家生活,自得而又悠闲。
这样的隐居生活一晃就是三十年,但是农居的生活毕竟是贫困的,因为生活的贫困,妻子和儿子在贫病中相继离开人世,这对于寒山子来说是一次打击。大概是在贞元六年(790),寒山子开始归隐寒石山寒岩(今浙江天台街头镇寒石山,山有寒、明二岩)修道以期长生。从790年开始归隐寒石山,到830年离开人世,四十余年,寒山子主要是在寒石山度过,其间当然也包括与国清寺僧丰干、拾得的交往。
三、《寒山诗》及其流传
寒山死后,有诗三百余首经桐柏宫道士徐灵府的收集而流传于世。寒山诗在中国正统文学中是长期没有地位的,在民间寒山及其诗歌受到了比较大的关注。*顽,夲?神¢颤~ ′首.发+寒山诗从晚唐起就开始在诗坛上流传,其社会影响相当有限,不过偶尔为禅师作为公案的“话头”加以引用罢了。宋以后,由于受到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朱熹等文人的喜爱和摹拟,寒山诗开始普遍流传,但是在正统文学中依旧是没有地位的。一直到清朝,寒山诗才被正统文人所接受。《四库全书》(1782年编成)收进了寒山诗。1707年编的《全唐诗》,一共收了2200多位唐代诗人,寒山诗被列为释家诗之首,共收入寒山诗303首,编在二十三卷中。这样,作为一个“诗僧”形象的寒山,在中国正统的文学之中总算占有了一席之地。其实不管寒山诗被正统接受与否,都不能改变其本身所具有的深远的意味和带给人心的醇厚回味。“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有人》三〇五),这是寒山对自己诗歌的期许,其中所包含的那份自信是无可比拟的,颇有几分“我手写我心,毁誉任尔道”的味道在其中。“自寒山子以后的知识分子,论情境如没有寒岩的深邃,论广度如无寒山之汪洋,任何加之于他的褒贬,只可供我们常识的了解,而不能带给我们以尺度的深入。”
由于寒山及其诗在宋以后受到了相当多的关注,故而历代流传的版本不一。当然,最早的寒山诗的版本是由徐灵府收集整理而成的,也就是杜光庭所说的,“(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其后,在晚唐的时候,僧人出于在会昌法难之后重整佛教的需要,对寒山诗集重新整理,并以闾丘胤序附于前,而流行于世,因佛教的影响甚大,后来流传的即是以此为基础的。至五代梁,曹山本寂禅师曾“注《对寒山子诗》,流传宇内”(《宋高僧传》卷十三),依据《新唐书·艺文志》,曹山本寂的《对寒山子诗》共七卷,但是没有流传下来。′比`奇′中¢文?徃_ ·已.发*布·嶵′新¨漳^节_
目前我们所能了解到的最早的是南宋志南在天台国清寺所刻的本子,余嘉锡先生《四库提要辨证》引缪荃孙《艺风堂文续集》卷六《寒山诗集》跋云:“《寒山诗集》,丰干、拾得诗附、影宋写本,前有闾丘胤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