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彦成的调查结论有很大的逻辑漏洞。?五-4¨看_书\ ^已.发′布\罪¢辛?蟑?节^吉庆的确在镇压地方起义问题上办事不力,受到了皇帝的斥责,但即使有罪,也罪不至死,不可能因为这点小问题就畏罪自杀。以他的罪过,最多不过被革职,或发往新疆戴罪立功,将来还有可能被朝廷起用,重新当上总督、巡抚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吉庆为什么要自杀,而且是用如此惨烈的方式自杀?这在逻辑上说不通。
接到那彦成的奏折,嘉庆皇帝也同样心存疑惑。他对吉庆的个性还是了解的,吉庆性格平和,平日当官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他用这么惨烈的方式自杀肯定有隐情。但是最后,嘉庆皇帝还是接受了那彦成的说法,认定吉庆“畏罪自尽”。这就给吉庆的死定了性。吉庆之死与瑚图礼没有关系,瑚图礼不需要为吉庆的死负责。同时,嘉庆皇帝对吉庆在镇压地方起义问题上的“疏纵之处”念念不忘,他说吉庆“畏罪自尽”中的“罪”,指的就是吉庆镇压起义不力,因为吉庆已死,“不必再行追论”。+E¨Z-暁.说+蛧/ -追?罪-薪′彰+劫*
嘉庆皇帝为什么认可了那彦成的结论?吉庆的死明明疑点很多,嘉庆皇帝为什么还认为他是“畏罪自尽”呢?
我们分析一下嘉庆皇帝斥责吉庆的诏书,就能看出嘉庆的逻辑。嘉庆认为吉庆“身为封疆大吏,即罪在不赦,亦当静以待命”。嘉庆皇帝的逻辑是,官员遭遇了不公正对待,蒙受了冤枉,要等待朝廷的审核和平反,要相信朝廷,相信一切的委屈和不公都可以在现行的司法体制中得到申诉。具体到吉庆的情况,嘉庆认为,朝廷已经派遣了钦差大臣查办,你就应该好好在广州待罪,等待审查结果,“岂得私行自尽”?也就是说,嘉庆认为官员没有自杀的权利。吉庆惨烈自尽,在嘉庆看来不是官员应该有的行为,而是“效匹夫沟渎之为”,吉庆堕落到了贩夫走卒的程度,和泼妇骂街没有本质区别。嘉庆在诏书中明确指出:“是自裁一节,即吉庆之罪,实无足惜。”官员自杀,就是犯罪。-求/书~帮_ `已¨发′布¢罪.薪′蟑`截,因为,自杀是对朝廷司法的不信任,对官府体制的不信任。
嘉庆是个墨守成规的皇帝。他的父亲乾隆、祖父雍正和曾祖父康熙,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建立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盛世。嘉庆皇帝很羡慕祖先的成绩。他父亲乾隆写了很多“御制诗”,嘉庆曾经在乾隆的一首御制诗旁边写道:父皇的诗写得真好啊,儿子我是怎么学都赶不上的。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嘉庆希望国家按照祖先设计的轨道继续发展下去,他极力维护现有的体系和规章制度,认为,只要按照圣祖康熙、高宗乾隆施行的规章制度执行下去,国家就能恢复往日的富强安宁。在嘉庆执政的二十多年里,他遇到问题时,提到最多的就是“照例”应该如何如何,“旧制”是怎么样怎么样的。官员蒙冤,遭受不公正对待,朝廷法度一定能洗刷你的冤情。所以,嘉庆认为,吉庆即便冤枉,但是自杀了,就是站到了朝廷法度的对立面,就是自绝于朝廷,死不足惜。结果决定一切!所以吉庆为什么自杀,有没有遭到逼迫和侮辱,他生前蒙受了什么委屈,在嘉庆看来都不重要了。
吉庆,雄踞岭南的封疆大吏,就这么被牺牲了、被忽视了。
吉庆这样的身份和地位,都不能洗刷自己的不公,都不能以死明证,还要背上一个“畏罪自尽”的罪名,那就更不要说数以万计的中下级官员了。官员们有了冤屈,要怎么才能申冤呢?
在后来人看来,官员这份职业是非常有保障的。官员们怎么会遭到不公正对待呢?即便有少数官员蒙受冤屈,最后也肯定能得到公正对待。理论上是这样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在理论上,所有的官员都是皇帝任命的,只有皇帝才能决定官员的进退祸福。他们只对皇帝负责,接受皇帝的赏罚。在这一点上,官员们是平等的。古代官员从穿上官服那一天开始,就具有“身份权”。这个身份权是终身的。在职官员和退职的官员,没有经过正式程序,不受拘役、审讯,任何人不得侮辱他们。哪怕是上司,也不能侮辱、逼